C10:书评周刊·传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书评周刊·传记

西方记者眼中的甘地

2012年07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甘地的武器:一个人的非暴力之路》

(美)威廉·夏伊勒 著

汪小英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6月版

  1925年到1932年期间,威廉·夏伊勒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负责欧洲、近东、印度的报道。他同情印度独立运动,与甘地交好,近半个世纪后,出版了一本对甘地的近距离观察细录。来自西方的眼睛,在东方的圣者身上,看到了不少难解之处。

  在威廉·夏伊勒看来,甘地头上的光环,是远距离观察者想象的结果。事实上,甘地身上的抽象理念和浪漫精神,并未受到印度精英阶层的多少青睐。鉴于甘地所拥有的道义资源,他们一边不得不打着甘地的旗号,一边做着与甘地的构想相悖的事。若理性观察印度之现代化转型,却又不得不幸庆没有照听甘地的话,而是跟着尼赫鲁、安培多伽尔的路线走,印度才能有今日的崛起。

  □书评人/陈祥

  精神乌托邦与构建现代化的冲突

  留英回来的甘地,对如何构建现代国家的看法完全是不合时宜。《印度自治》一书阐述了他的建国和施政理念,不仅雷倒了夏伊勒这个外来者,也让国大党的其他领袖不以为然。夏伊勒回忆,作为接班人的尼赫鲁多次公开表达对甘地的恼怒。

  甘地对印度传统文化充满自豪感,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性,同时蔑视现代化。根据甘地的设想,现代文明的实质即西方文明是邪恶的,一个理想的印度大陆不应该有铁路、工厂、军队等产物,医生和律师人数要尽可能少。三亿国民靠着非暴力、求真理这般抽象概念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还能拯救堕落的西方人。

  非暴力精神并非甘地独创,而是来自印度教、耆那教。出身于刹帝利的甘地,身体力行地倡导取消贱民制,却希望保留剥夺人平等的种姓制,他认为职业传承能使人安分守己。这自然让夏伊勒吃惊。

  幸好,在精神领袖甘地之外,有一位负责实务的政治领袖尼赫鲁,以及贱民领袖安培多伽尔。后者是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三驾马车一起领导、影响了印度独立和建国。

  奠定建国方针的尼赫鲁,跟安培多伽尔站在一起,抗拒了甘地追随者要求建立村社统治制度,抛弃文官制、英式议会制、工业化的乌托邦诉求,他建立了一个世俗化的国家。甘地眼中代表美德的苦行僧和乞丐,在尼赫鲁心目中是“大部分人毫无用处,他们只会欺骗他人,靠不劳而获得来的施舍来维持生活。”

  所以一句话概括,甘地的局限性在于他对现代化的简单抗拒。

  甘地的成功:不可复制

  甘地的非暴力抗争何以能成功?惟一的决定性因素,他所面对的是什么敌人。很幸运,他的对手是有宽容、公正制度的英国。

  尽管甘地多次入狱,但都受到了当局的文明对待,在狱中有特权,更未受皮肉之苦和思想改造。自始至终,甘地都享受到基本权利,他始终是西方新闻界的宠儿,英国大众对他也是宽容的,即便是因他抵制进口服装而失业的工人。

  1931年,夏伊勒全程陪同了甘地的英国之行,近距离见证甘地受到的待遇。火车一到伦敦,就有数千名支持者来欢迎他,印度事务部的官员给他当司机,汽车刚到旅馆,即发现几百人伫立雨中等候,旅馆大厅里更是聚集了来自议会、政府、国王、教会、工会、新闻界的1500多人。他会见了从议员到纺织工人的各界人士,甚至以恢复棉布贸易来煽动英国工人向政府施压支持他。

  内因上,甘地有极高的表演天赋。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他用东方元素装扮一身。在信息传播尚不够便捷的时代,当西方看到一个风俗习惯、生理习性与自己迥异的东方人居然也能将普世价值参杂着玄学出口成章,当然是大为惊讶和欣喜。他还可以穿着缠腰布去见英皇乔治五世,在会议上能突然中断讨论,兀自做让英国人陌生的祈祷,高唱《薄伽梵歌》。

  同时,甘地善于利用媒体,夏伊勒一接触甘地就意识到。除了使甘地个人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如著名的向食盐行军活动成为与新闻界互动的大狂欢,之后进占达拉萨那盐厂行动更是在美国1350家媒体上刊登。

  甘地背后:被光环遮蔽的力量

  政治一向是力量的博弈,并非谁占据道义制高点就可以所向披靡。其实,除了英国的撤出之外,印度实在没有获得独立的方式。退而求其次,印度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并不只有广为人知的甘地,它有很多同等重要的关键词:国大党、穆斯林同盟、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印度政府法案、1937年选举……

  1935年的印度政府法案,实施了省自治。1937年的省立法会议选举进一步完善省自治,不过加速了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破裂。尤为重要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都坚定站在英国一边,让英国很领情。这才是甘地政治智慧中难得的闪光点。

  印度独立的同时,印巴分治,空气中弥漫着种族屠杀的血腥味。甘地对此手足无措,再次祭起只会对英国有效的法器——绝食,尽管他相信非暴力绝不会导致丢命,但对政治认知和实践上的自负,导致自己也成为上百万牺牲者中的一员。他能发动群众运动,却无法控制,一个激进的印度教徒枪杀了他。

  甘地毫无争议是印度的立国精神之本,本土精神资源之一。许多人原封不动地继承他的教诲,甘守贫穷;也有人将遗产提炼出“坚持原则、自我反省、劝人向善”这类修身养性的内容来吸纳。不过在民间,边疆的分离主义势力、纳萨尔武装分子、宗教仇杀以及种姓间的私刑从没消停过。如今的印度政府在面对有人效仿甘地绝食抗议时,会以强制鼻饲对付。

  很多人写到甘地的时候,都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