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度还不够”

2012年07月3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对职业教育院校来说,招生关键在于就业的拉动。图/CFP

  “只要学生愿意,都能顺利就业”,刚退休的高职院校副教授杨书军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可员可工”——既可以从事一般管理型岗位,成为“员工”,也可从事技术岗位“工人“。不过,通常技术工人的上升渠道是工组长、车间主任,收入也比“员工”高。在杨书军教过的学生中,也有几个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高级蓝领。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与德国相似,是与企业连在一起,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但北京汇佳职业学院院长徐恒亮认为,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度还不够。

  ■ 访谈

  新京报:汇佳职业学院今年招生新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恒亮:新增专业,主要是因为行业的兴起。现在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我们也调查了一些养老机构,目前对人才需求量很大。而与此同时,却没有培养的相关人才的专业,个别学校开办的是护理专业。这是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另外,从自身来讲,汇佳集团也计划涉足养老业。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如果办起了养老机构,那么我们也就有了自己的实训基地。

  新京报:就业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来说,是关键?

  徐恒亮: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来说,招生关键在于就业的拉动,就业不好,招生就不好。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大的岗位和岗位群,是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招生,而我们是把就业放在首位。民办职业教育不能跟着公办校后面办,要立足于自身的优势,立足于自己对社会的分析。

  新京报:你认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

  徐恒亮:国家最开始不够重视,现在是越来越重视。很多公办职业教育院校,都很棒,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都很大。

  新京报:职业教育招生难是不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人对于职业教育还有偏见,觉得职业教育普遍学历偏低,而现在的社会有些“惟学历论”。

  徐恒亮:社会和考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更多是来源于传统观念。很多人认为,有本科就不上大专,而职业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大专。未来,职业教育要是开办了硕士、博士学位,就会更受欢迎。

  职业教育与普通的教育是两个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都不一样,现在教育部已经明确了这个说法。去年开始,北京城市学院开设了硕士学位,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硕士学位,另外西安的几个职业教育院校也开设了硕士学位。职业教育的高学历问题在国外早就解决了。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台湾科技大学在1998年就已经有博士了,这个学校最初也是从中专校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的博士,也是做一线的工作,研究领域与普通博士不一样。

  新京报:一些热门专业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本科生,找工作更容易,薪水也不低,这种情况普遍吗?

  徐恒亮:这种情况不少。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越来越青睐,高职生上来就能干活,没架子、好管理。而不少本科生架子大,最基本、最基层的活不爱干。

  新京报:作为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你对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什么建议?

  徐恒亮:目前,大的方面,通过政策调整,职业教育已进入了很好的发展轨道,有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不过,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技术的高低,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比如在边远山区,发展中职是主要方向,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符合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就要以高职为主,在此基础上,发展本科及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另外,职业教育要根据专业情况确定培养模式,有的适合初中后培养,可以采取初中五年制、或3加2衔接式培养,对于某些专业,录取高中毕业生比较合适,培养时间为两到三年。

  外国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而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与企业结合度不够,在这方面,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企业重视不够。职业教育的起始点是用人单位,归宿还是用人单位,学校只是中间的培养单位,但现在很多人是把学校作为起始点,这是不科学的。

  ●徐恒亮,北京汇佳职业学院院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