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VS程耳
|
宁浩 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以《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成为国内年轻导演的代表人物。之后导演的《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都票房过亿,现为电影《边境风云》担任监制。
程耳 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作品《犯罪分子》一鸣惊人。之后导演了长片处女作《第三个人》。新片《边境风云》将于8月17日全国上映。
相识 穿泳裤聊出《边境风云》
宁浩:1999年我去看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作品,看到程耳的《犯罪分子》时我震惊了。这是一部非常有个人气质的市场化电影,一般学生作品都会流于表面技巧,但是他的作品特别成熟,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学生毕业作品。见到本人已经是2006年了,当时我的《疯狂的石头》已经上映,程耳则刚拍完《第三个人》,我们是在一部电影的首映式上见面的。
程耳:我对宁浩的认识跟他认识我一样,也是从电影本身开始的。我们开始细致地交往是在他拍完《疯狂的赛车》之后,宁浩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他解决了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制作,一个是市场,说白了就是叫好又叫座。
宁浩:其实我们深入交流最主要是因为我们是邻居,经常相约在小区的健身会所游泳喝酒聊天,每年在大闸蟹上市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小区里组织螃蟹宴,是长期的邻里关系促进了我们的进一步了解。
程耳:合作《边境风云》我们其实是在会所的游泳池里穿着泳裤聊起的,我跟他讲完这个故事后宁浩觉得……
宁浩:一气呵成。
程耳:对!既然都很喜欢那就一起搞吧。
合作 “艺术家”遇上“制片人”
宁浩:作为创作人,对一个好东西会很敏感,虽然那时剧本还没弄完,但我一听就觉得这是个好故事。当时就决定要做监制,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监制,之前也有很多电影找我当监制,但哥们儿要是为钱就直接在山西开矿好了(笑)。拍电影真是一个又不挣钱又不讨好的行业,还是因为喜欢吧。对我来说做监制仍然是一个辅助,把你的名气拿出来帮助电影做点有意义的事,总比拿出去招揽广告好。当然该赚钱的时候也要赚钱,那是现实的问题。
程耳:因为我之前《第三个人》市场反映确实不太好,所以想拍新片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间也流产了好几个项目。这次我真的是非常感谢宁浩,因为有了他投资很顺利,他本人也参与磨剧本、找演员,从影片风格上的定位到后期每一个画面,包括音乐、剪辑他都全程参与了,给予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现在我对市场也比较有信心。
宁浩:在我看来除了市场反馈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他个人性格的原因,他不是那种非得把这事弄成了不可的人,他比我更像艺术家,我比他更像一个制片人(笑),我比他商业味道更重。他是属于没活干不挣钱也不着急的人,很淡定,这点我也很钦佩,我是很现实的人,如果我觉得压力很大肯定改拍电视剧去了,什么赚钱我干什么。
程耳:他说的这个是有道理,但淡定也是没办法的,故作淡定(笑),不过对于电影这事儿我还是希望尽可能的不要太拿它来开玩笑。
宁浩:但我也不会硬拉着他往市场上靠,虽然我是一个像制片人的导演,但首先我还是个导演,电影始终是导演的艺术,最终决定权在导演,我能做的工作就是外围的一些事情。
题材 比《杀手莱昂》更复杂
宁浩:艺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负担着探索的使命,而不是拷贝之前的电影和形态。这个故事无论从叙事结构到演员的表现和氛围的营造,都是之前中国、中国香港甚至美国警匪片都很少见到的。《边境风云》的故事有一种特别的切肤感,不是架空的抽离开的故事,而且它不土气,在惊心动魄的基础之上,我看到更多的是人性,这是很有张力和力量的,也很动人。
程耳:我强烈地想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也是觉得它对以往同类题材会有所突破,观众一定会觉得耳目一新。片中孙红雷是个毒贩,倪大红是个牙医,身份隔得很远,有的干好事,有的干坏事,但观众到最后还是会看到他们不过是一个一个的人,有喜怒哀乐、又抗不过命运,会有更多的命运感在里面。这次我也没有特别过分地去渲染传统意义上警匪片的概念,虽然也会有枪战、动作戏,但不会那么地去强调。
宁浩:《边境风云》在情节设置上与《杀手莱昂》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是都有大叔和小萝莉,但“杀手”是一部极端浪漫主义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情感会更加纠结和复杂。
程耳:不仅有大叔和小萝莉的爱情,还有倪大红这个角色的亲情,情感更丰富。
宁浩:这次孙红雷非常出色,我觉得他一直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即便是《战国》,我想也没有一个演员在刚开始接到片子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个烂片,或者准备把它做成是一部烂片。电影的玄奥和复杂,让我们没办法预设它的成功,任何一个环节的转变都可能导致它的失败,没有人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
■ 记者手记
宁浩承认,自己很现实,因为生存很重要。这些年,有不少人请宁浩来担任监制,圈里人都知道,有些时候监制其实就是花钱买个品牌,只要挂个名,就可以躺着收钱。可宁浩偏偏在一件事情上不那么现实,就是他所热爱的电影。所以,程耳执导的《边境风云》能够成为宁浩首部担任监制的作品,如果不过硬,没戏。
程耳的毕业作品《犯罪分子》被宁浩视为至今自己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学生作品。有了这个念想,相识后的两人很快成为了哥们儿,当听程耳讲完《边境风云》的故事,宁浩说:“我被震惊了。”
■ 澄清退休
我也得挣钱还房贷
《黄金大劫案》放映快结束的时候,电影局把我们几个青年导演叫去开了一个会,说五一档的几部片子与预期差距比较大,让我们谈谈中国电影要如何振作等这样的话题,我只是在会议上开了个玩笑,说我要二次择业(笑),说完大家也都乐了,没想到这个玩笑后来在微博上给曝出来了。不过我现在的确处于休息阶段,电影不是个常态工作,不是个数量的事儿,最重要的是你要去认知这个世界,当你达到那个高度才可能拍出一些有意思的电影,我现在只是想等一等。我三年拍一电影,靠那点儿片酬我连家都养不了,现在房贷还交着呢。 口述:宁浩
■ 拷问宁浩
我对票房多少没概念
新京报:今年五一档几个青年导演的片子,《黄金大劫案》是唯一一部盈利的,有人说这是因为宁浩的品牌效应,你认同吗?
宁浩:我总觉得一个东西是复合化的,每个人观察事物往往是表面的,你不能说品牌没发挥作用,但是肯定也有除了品牌以外的东西,比方说这个电影是用娱乐的手段来交代的,这种娱乐化是观众需求的,观众不希望你把门槛放高,给我一个特别费解的东西。
新京报:你对《黄金大劫案》的票房满意吗?
宁浩:说实话我对票房是没概念的,不知道多少是满意的多少是不满意的,但这部电影是我所有电影中票房最好的,1.6亿,赚钱了。我这次感触最深的是看到了市场竞争的变化。
新京报:《黄金大劫案》是你所有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这种争议你之前想到了吗?
宁浩:那都是社会赋予你的,不是我设计出来的。我得继续向前走,天天想着别人的意见那就别干了,搞服务去吧。难道有观众说这是我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这部分观众就不是观众吗?所以不能说某种认知一定是正确的,是与非、好与坏往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或特定某一时期的历史状态而产生的,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标准。
新京报:好莱坞大片引进数量的增加,国产片的处境愈加艰难,对于唯票房论的趋势你怎么看?
宁浩:好莱坞电影引进多了,越来越导致现在的观众对电影的认可与否与作品本身的直观联系并不多,票房似乎成了衡量一个电影的唯一标准了,但我不觉得票房高就是好电影,就像诺兰,我觉得他的个人表达一直没变过,不能说《蝙蝠侠》他就市场了,《记忆碎片》就不迎合市场了,尊重市场与向市场妥协是两个概念,最有价值的就是你的表达是否能打动观众,这也是一个导演最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在我看来,这还只是发生了一个很小的变化,政府对国产片的保护政策也在其中起到了一些作用。可观众的反映等却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甚至有“是中国电影就不看”这样的口号出现。当然以前喊这个口号的人是没有途径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是一种变化。电影要看所谓的先进技术,先进地区的先进文明,但对于先进与落后的评判和引导,首先应该公平对待,所以不要光说审查制度的问题,要看它的深层文化和含义在哪里。同时,必须有公司站出来承担青年导演可能带来的风险,直面可能未必赚钱的结果,中国电影才有可能支持下去。
C06-C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孙琳琳 实习生 张晓媛
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