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忽视民生经济,印度停电非“意外”

2012年08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国际观察

  印度这次大停电无疑是一次警示——不重视民生经济可能产生怎样的“意外”。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30日下午1点左右开始,印度三大电网相继瘫痪,全国超过一半地区电力供应中断,6.7亿人受到影响,这是印度11年来最大规模的断电事故。

  从表面上看,印度停电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电力需求剧增,但发电设备相对落后与供电线路陈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印度供电系统不堪重负,无法满足日益上升的需求。

  但印度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根源,还是印度公私营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由于长期片面强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工农业的不协调发展,以及工业部门结构的不合理,也造成包括电力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再加上,印度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各种限制过多,诸如双重价格、最高价格限制等,干扰了自由市场机制的运行。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必然产生另外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腐败和严重的两极分化。印度有官员承认,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往往有一半被各级官员给吞噬掉了,结果导致资金不足,一年工期延长或拖成多年的事比比皆是。

  尽管1991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印度经济获得快速成长,但为保护本国产业与本土企业的利益,印度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一向限制较严,外资进入印度需要通过非常复杂的审批程序。此外,印度还经常以安全审查、限制控股比例、拒绝参与投标等方式限制外资,这使得印度的经济发展受限,基础设施的改善亦缺乏相应的动力。

  还应该看到,尽管印度有运转良好、历史悠久的金融体制,在投资软件设施方面非常先进,但整体上仍是个贫穷、有着30多种主要语言、6种主要宗教的国度,国内存在着严重的教派暴力和冲突;在国外,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地区冲突已超过二十年;印度毛派反政府武装在印度很多地区已活跃了40年。内忧外患也让印度无力全身心去改善各项基础设施。

  计划经济与重工业偏离了民生经济;腐败和内忧外患破坏了民生经济。由于民生经济的缺失,包括电力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自然缺乏改进的充足动力。这次大停电无疑是一次警示——不重视民生经济可能产生怎样的“意外”。

  □储昭根(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