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风生
卫生部于近日发布了《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患者入院时要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8月2日《新京报》)
卫生部出台这种意见,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双向签字的监管作用恐怕还要观察,双方即使都签了字,但完全可以“一手签字,另一手送红包”。
其实,“红包”的存在和当事医生的道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红包”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优质服务资源的不足,如果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得到放心的医疗服务,谁还会为医生送去“红包”而增加自己的就医成本呢?而在医生这个层面来说,收红包类似一种治疗中的黑市现象,在医疗价值低于实际的劳动力价值时,就可能发生通过“桌子底下的交易”来得到经济上弥补的情况。医生们为了弥补劳动力被压榨的损失,选择收红包不足为奇。
导致优质医疗服务差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目前的医疗资源整体匮乏,这和国家医疗投入的比例不高,实际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数不多有关。其二,国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闲置,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其三,医疗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低质量的医疗行为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送“红包”的行为,提高医生对患者的关注度,从而在局部提高其医疗水平,就成为部分患者寻找优质医疗服务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杜绝“红包”现象,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医疗投入,让医生收入更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让医生不靠收红包,也能够得到体面的收入。同时完善医疗监管,对医生的医疗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让医生“不敢”草率行事,保证医生不因自己的好恶而影响医疗行为,换句话说,让不收红包的医生有体面的收入,不送红包的患者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治疗,红包现象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让患者在住院时和医生互签不送和不收“红包”协议的方法,对于治理“红包”而言只是治标不治本,还需要别的措施给力。
□郑山海(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