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演员谈戏剧、生活
| ||
|
金士杰站在哪里,都会让人恍惚,感觉这像极某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这当中原因有二,一来是眼前这个人实在演过太多戏,多到难以计数,连他自己也摆摆手表示“没算过”;二来也印证了金士杰是个“太有戏”的人,从面部神情到身体语言,细到一个气息,一缕毛发都充满戏剧的因子。在果陀剧场的舞台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里,金士杰饰演一个罹患“渐冻症”的老教授,慢慢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戏的最后,他仅用眼珠子和喉结演戏,都能让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如痴如醉。
少年时的金士杰敏感、细腻,在无数个寂静的午夜,沉浸于孤独的快乐之中。七十年代,金士杰离开自小生长的屏东眷村,只身前往台北从事戏剧活动,而后的几十年里始终过着与物质绝缘的清静生活。如今,这个曾经的“不婚主义者”不仅结了婚,还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快乐的来源也变成了尘世里琐碎的幸福。这一切都有些措手不及,却又那么刚刚好。
谈生死
不管你几岁,都跟死亡很密切
新京报:这次《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还展现了死亡的整个过程。
金士杰:这出戏只是碰触到了死亡这个残忍的命题,戏其实很温馨,好像亲人的聊天。它的死亡主题潜藏在底层,只是有的时候突然跑出来让你思考,而不是浮在面上使你恐惧。剧场里笑声不绝于耳,我也是当作喜剧来演。
新京报:十年前你出了自己的剧本集,王墨林有句评论说你的剧场美学“好像是一种战栗的、黑色的死之美学”。死亡似乎也是你的创作中常常萦绕的一个意象。
金士杰:我从小跟死亡打交道。小时候我们家住眷村海边,少年时代我常到海边独游,去乱葬岗散步,带本书去看,我觉得坐在乱葬岗上看书特有情调。大海也让小小年纪的我感觉到跟死亡很靠近,它恐怖、深邃、遥不可测。
新京报:那时见到过真正的死亡吗?
金士杰:很多。比如长辈过世,海里捞起的遇难者。还有动物的死亡,我有过一晚上不睡觉,陪着一只奄奄一息的狗,为它祷告“可不可以让它延寿,它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受这种苦……”。听着狗叫到天亮,我恨自己下不了手,我应该把它勒死,而不要让它受这种苦。我一直觉得,面对死亡,你可不可以有尊严一点,不要这么邋里邋遢。我有过一次濒临死亡的经验,七八岁的时候我去游泳,一脚踩进深坑,我哥哥他们在聊天没注意到,等他们注意到时我整个人都下去了,喝水喝到没气了。那时候我在想,我这么年纪轻轻就要告别了,脑子里都是蒙太奇飞过去的画面。
新京报:剧中的莫利和您一样也是老师,也正在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时间会改变一切,衰老、疾病、死亡终有一天也会降临在每个人身上。你怎么看待这些?
金士杰:我以为每个人这一生,不管你几岁,你都跟死亡很密切地交往过。有段时间我脊椎间盘突出,寸步难行,家里电话响都接不到,走到那里电话已经断了。更糟糕的是大小便的事情,让你觉得特别没有尊严。后来我找到一个方法,你要接受你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元素,也许是一片落叶,落叶就是死亡,但它不会觉得我枯干了真丢人。
谈创作
编故事是次要,重要的是人和关系
新京报:兰陵剧坊时期你写了很多个剧本,对故事的兴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金士杰:我从小对故事就有兴趣。小时候住眷村,爸爸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小朋友围坐一圈听。他讲的故事经常把我们讲哭,苦儿流浪啊,可怜的小孩子找不到父母亲什么的。眷村的妈妈们也常讲故事给我们听。那个成长背景很利于我去胡思乱想。
新京报:你平时会怎么记录素材?
金士杰:我会记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人与人的关系,碰到有趣的都会记。编故事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和关系。人越清楚,故事就越清楚。每个人都是故事,从演员角度来讲更是这样。
新京报:未来退下来你最想做什么?
金士杰:做编剧是考虑之一,但我下笔慢,爱惜墨水。我不觉得写剧本是我的事业,它对我而言是很隐私的情感,好像我的日记本一样,我很珍惜很挑剔地对待它,所以完全不急。
新京报:目前有什么想写的故事?
金士杰:有生之年我还要写个好东西,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不需要知道,他们自己会噼里啪啦跑出来。最近我对“学习”的主题感兴趣。比如电影《朗读者》,当知识来源于床,竟使人有点羞涩和不安,好像亚当偷吃禁果的感觉。
谈孩子
会生就生,没来就别来
新京报:你创作的输入管道是什么?
金士杰:生命本身给我的故事就很多,现在两个孩子来了,脑袋瓜里胡思乱想的事情更多了。我两个小孩一男一女,我老在比较他们性别上的不同,他们那么小就充满了性别的暗示,这些小端倪都能看到很多可能性,对我启发很大。
新京报:小孩给你带来什么改变?
金士杰:我好像变得祥和一些,笑得多了,确实觉得心里甜滋滋的,就好像谈恋爱的时候老藏不住,一个人在那儿笑。
新京报:你年轻的时候是“不婚主义”,去年结婚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金士杰:我年纪大了才突然改变以前的想法。当我发现自己是一片落叶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跟自己开辩论会了。没有了忿忿不平,结婚对我来说就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至少我不需要故意把头转过去。如果孩子会生就生,如果没来就别来。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是出世一些还是入世一些?你心思很细,考虑的问题很多,大约是一只脚站在尘世里?
金士杰:我在尘世的边缘上。
■ 简介
金士杰
生于1951年,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台湾戏剧工作者,被赖声川喻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他曾创办兰陵剧坊,期间创作了多部舞台剧本,其中《荷珠新配》可能是被台湾大学生搬演最多的剧本。他曾演出过不计其数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作品,最有名的戏剧角色是《暗恋桃花源》中的“江滨柳”。
语 录
舞台
我一直不太合群。我现在做舞台,舞台有种基本精神就是不合群,它是一个跟时代很不搭调的东西。这个时代速度多快,舞台多慢。
孤独
孤独是我的天职,我不忧郁一下难过一下,我怎么睡觉。孤独是再多快乐都没法抵销的。生命让人不得不悲观,因为有生老病死,有这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
童年
七八岁的时候,每天夜深人静,我就在院子里呆站,望着满天星斗问天:“我是谁?你是谁?我将来会到哪里去?死了以后我还有没有?爸爸和妈妈都走了以后他们还在不在?你为什么不出现?你为什么不说话?”长大后我讲给别人听,人家会惊讶,但我以为这是最简单的人的问题。
理想的生活
假如生命允许我选择的话,我希望年轻的时候能周游列国,在每一个国家跟异国风情的女子谈恋爱。风流不是坏事,是很灿烂很愉快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