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童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童书
上一篇

飞过隔离墙的风筝

2012年08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第94只风筝》

作者:麦克·莫波格

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定价:18.00元

  【读世界】

  □书评人 张向东

  《第94只风筝》的封面和封底除了几个影子,画家把大面积的空间给了墙。墙的作用是隔离,隔离又是为什么呢?这是一本薄薄的儿童读物,但讨论的是一个很厚重,厚重到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的人类历史上一直没解决的问题——种族、生存空间。书中的墙非常有名的,因为国际新闻中常常提到,现在这堵墙还在发挥着作用,这就是巴以间的隔离墙。

  本书的作者莫波格,前段时间,他的另一部作品《战马》在国内流行了一把。莫波格似乎喜欢讨论处理人类激烈冲突中普通人的情感。

  故事的叙述者有两个:马克斯和赛德。马克斯的身份是BBC中东新闻记者,赛德的身份是巴勒斯坦的儿童。

  马克斯因工作需要来到巴勒斯坦,他了解当地人的苦难,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帮助人们弄清楚为什么有现在的冲突,为什么冲突不会消失,他还想展现这些个体的生存状况,想不带偏见地去看待这个现实,他内心始终保留着一丝希望。

  他来到了一个以色列人定居点的外面,在隔离墙不远的地方遇到了放羊的赛德,于是故事展开了。通过两个人交替的叙述,我们慢慢了解了发生在赛德身上的风筝事件。

  赛德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被以色列人关进了拘留营。他和哥哥穆罕默德一起跟着亚瑟叔叔长大。哥哥在赛德眼中是一个和父亲一样的角色,赛德崇拜这个种地、养羊都是好手的哥哥。而他最喜欢的是和哥哥一起放风筝。“小老弟,每次我放飞风筝,就像是自己在天上飞,……地上的一切都跟我不相干了,风把我带到我想去的地方,没人能拦住我。士兵们不能,哨卡、坦克也不能。”这是穆罕默德对赛德说的话。在本书中,放风筝,似乎是这些孩子唯一的快乐。

  穆罕默德喜欢放风筝,更渴望自由地生活。所以在受到警告不许外出时,他还是固执地外出放风筝。结果他倒下了,倒在了以色列人警告的枪声中。作者让我们相信,他的离去确实是一次失误,因为有一个开枪的士兵也哭了。从此赛德再没开口说过话。

  在哥哥离去的两年中,赛德经常会去放风筝,他做的每一个风筝上都写上了“和平”两个字。在风筝放到墙那边时,他就会扯断风筝线,让风筝飘到以色列人的定居点。他相信有一天,墙那边的人会把这些风筝放回来,然后所有的事情都能好起来,希望和平终将到来。

  和平会到来吗?在赛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会对他微笑的哨兵,看到了坐在轮椅上向他示意的被巴勒斯坦人攻击致残的以色列小姑娘,这些普通人小小的举动是不是在预示着和平的希望?

  在故事结尾,定居点的以色列小孩们把风筝放飞起来,风筝上同样写着“和平”,他们用同样的方式让这些风筝落到了高墙这边。高墙两边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马克斯激动地忘了拍摄下这做梦也想不到的画面。

  “这些欢笑的共鸣会越来越强大,终有一天,这堵高墙会跟其他高墙一样轰然倒塌。不需要曾经摧毁耶利哥城墙的号角声,只需要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作者借马克斯表达对世界的良好愿望。

  大多数人都相信世界在一天天会往好里去的,在童书中,更是如此,所以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尾。而书本身,可以引起孩子对人类大历史的思考:国家意味着什么?种族意味着什么?《圣经》中那个通天塔的故事是人类身上去不掉的诅咒吗?

  这些问题似乎对儿童来说太大,太难理解,但我相信孩子们的思考不会比成人简单,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哲学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