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人 郑渝川
二十多年前的苏东剧变,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对政治制度转型以及地缘政治变局的思考;原苏东集团国家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完成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却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讨论。但一种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必然与这种体制的经济治理成效及经济制度运转的作用相关。
由两名德国学者合著并于1991年(东德经济转型启动后的第三年)出版的《冰冷的启动:从国民经济视角看德国统一》,在东德转型后第一时间对其实践路径进行了记录与分析。书中对原苏东经济模式进行了必要而深刻的反思,也审视检讨了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政策(有部分内容被德国政府采纳)。
东德被吸纳整合进入西德主导的统一德国,从经济上而言具有某种必然性。在二战战前,从整个德国来看,东德地区的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但经历了战后几十年的分隔,原先的领头羊变成了落伍者。造成东西德繁荣鸿沟、东德人民压倒性多数倾向于投靠西德体制的主要原因,不能解释为缺乏自然资源、文化背景、知识分子短缺、政府领导人腐败等原因,而是东德战后几十年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经济体系——当体制稍稍松动,东德人民借助电视看到他们的西德亲戚们富裕的生活水平之后,必然滋生出失落、不满乃至怨恨。如前述,这种情况下,东德体制的合法性就遭到了根本的挑战,柏林墙也挡不住外逃的东德人。
实现德国统一,当然是西德和东德双方多数人的愿望,但两个在二战后被强行分隔开来的政治经济体走向融合时,却并不那么愉快。本书之所以取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书名,就是因为东德并未从西德那里获得预期那样多的援助支持,后者反而在恢复私有化、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将原属东德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还给所谓的“原来的主人”,并未顾及这些企业和资产经几十年演变被增加过投资、也关系到原东德地区大批民众的就业等切实利益。令人惊愕的是,东德地区的民众对统一后首先迎来的这项粗暴掠夺,并不关注,更谈不上表达异议,本书中就此给出的解释是,原东德那些长期名为国家所有的企业和其他资产,实际上权属和权益根本与民众无关,民众根本没有从中获得收益,进而无从形成一个个人权利主体在资产归属观念上的清晰认识。而从经济运行效率的角度看,这项政策也是很值得检讨反思的,用统一后的德国政府高层官员的话说,“它给东德经济带来了‘瘫痪性抑制’”。
东德经济转型、统一后的德国的融合同化政策,还包括:货币改革,并借购买力平价、外汇收益系数计算完成的资本兑换;清理账面资本存量的虚值冗余;高工资政策;将东德经济体系中大量雇佣冗余劳动力的“X部门”及岗位悉数裁减,等等。这些政策导致东德经济体系迅速遭遇冰冻的命运,失业率陡然上升,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民众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往昔,由此让东德民众最初对统一后的乐观期待破灭,新的怨愤情绪由此催生并积累。
本书提出了改善东德人对私有化看法的建议,即分享模式——将原东德国家所属的企业和资产,由德国托管局接管,依照德国、欧洲的社会民主传统,把企业股份的三分之一转给私有化时企业的员工,其余三分之二转给东德地区全体民众;另外,将东德雇员平均工资固定为西德水平的47%,以维持原东德地区企业、劳动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项建议一经提出,在当时就在德国政界和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促成了东德经济转型中一些偏狭政策的调整,加之上段所述各政策也逐渐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德国原先两套截然不同的经济体系的融合同化终于得以艰难完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