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书评周刊·书香榜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6:书评周刊·书香榜

书香榜

2012年08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7月27日-8月2日) 第31周

  (新京报书香榜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与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栏目联合制作,每周书香榜将在次周二20:28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同步播出。)

  【榜说】

  “强”和“弱”,挑一边

  有两种书最容易上排行榜,一种强势地给读者树立榜样,一种弱势地让读者生出共鸣。前者有诸如芮成钢、俞敏洪等人的自述,后者则有诸如《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之类的感悟或劝告。本周榜单上,两类畅销书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新来的那本《大目标》则有同时瞄准两类读者群,同时呈现出以上两种特质的气概,当然,作为一本被制造出来并强推上榜的畅销书,这也意味着它在两个方向都要承担可能失败的风险。

  在前期宣传中,《大目标》是被比拟成《中国不高兴》的。据说,两本书出自相同的制作团队,读者看看封面上“为世界塑造‘中国观’”之类的口号,对两本书之间的相通之处,大概也能留下一点感性印象。因为这种精神的相通,《大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一种强势的气质,虽然几位80后作者名不见经传,但信心十足地讨论着中国与世界的话题,自然而然也能带来一种豪壮之势。但如果真的与《中国不高兴》去细细比较,《大目标》似乎又有一点天然的不足,以至于强势不强。

  说到底,《中国不高兴》代表了一种社会思潮,几位作者虽然引起争论,却也各自足以立说,从畅销书的角度,已经足够去影响一个庞大的目标人群。而《大目标》从80后青年思想者入手,可几位作者在这个早已被瓜分干净的市场当中,却并不具备任何真正的号召力。于是,一本原本强势的书还没有把声音吼出去,便坠入了弱势群体当中,封面上那句“本书不寻求争论,不害怕争论,不止于争论”便是明证。从营销的角度,这本书追求的便是“争论”,希望依靠争论引起话题,引起关注,怕只怕,因为几位作者的代表性不够,这样的“争论”根本无法发生。事实上,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在社会竞争中一部分感到失落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获得这群人的情感认同,这本《大目标》也就有了畅销之本——但一本忽略社会现实,仅仅从政治博弈角度去理解世界的作品,一本价值观单一的呐喊之作,真的能引起青年的回声吗?看看韩寒们,想想人们对“正能量”的期待,《大目标》只怕很难真正代表青年。作为证据,看看年轻人最为聚集的豆瓣读书,《大目标》出版几周,“读过”的不过百人,“想读”的不过二百人,看样子,这个巨大的“目标”并不在当代青年的视野之中。

  这里就不讨论《大目标》这本书本身如何了,只说作为一本畅销书,“强势”和“弱势”大概是只能挑一边的,否则的话,很容易在榜单上昙花一现。 □段晓静

  新京报书香榜数据由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北发图书网等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