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公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公益

“幸福列车”载留守儿童进京见父母

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帮助下,32名甘肃留守儿童来京;将游览北京景点,认识“山外面的世界”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昨日,甘肃兰州火车站,姐姐张锦锦(左)帮妹妹张锦霞(右)擦去额头的汗,她们将来京看望打工的父母。当日,来自甘肃会宁县的32名留守儿童启程赴京。
提及长期离家的父母,11岁的留守儿童程乾鹏眼中泛着泪花。

  新京报讯 昨日17时05分,载着32名留守儿童的“幸福列车”从甘肃兰州出发了。今天,他们将到达北京,有的是看望在北京打工的父母,有的是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帮助孩子与父母团聚

  “幸福列车”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农民工救助专项基金发起的第一个大型公益活动,已经持续三年。在每年的暑假,从全国外出务工农民工大省出发,选择与组织符合参与标准的农民工子女,到达父母工作所在的城市,与父母相聚。

  山里娃无法拥有和城市孩子相同的视野。他们的世界,只有简陋的教室,山前的田垄。而他们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继续上学,只能外出打工,每年见一次面都成为一种奢望。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介绍,今年“幸福列车”公益活动的主题是“让梦想走出大山”,带会宁县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并通过开展科普艺术体验课堂等活动,开拓孩子的眼界。

  经过当地助学公益组织彩虹公益社的筛选,此次乘坐“幸福列车”的共有32名留守儿童,均来自会宁县,最小9岁,最大14岁。

  小姐妹两年未见父母

  由于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出现了晕车症状。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兰州铁路局在火车上准备了跳棋等娱乐工具。孩子们慢慢适应后,开始聊起天。“北京是什么样?”11岁的高金娥马上接嘴:“那一定是人间天堂。”天安门城楼是什么样?“是高得不能再高的大厦。”她踮起脚尖,用手比划着想象中的天安门城楼有多高。她想去北京看喷泉、看松鼠、看大象,还要给留在家里的弟弟带糖葫芦。

  张锦锦、张锦霞姐妹俩坐在车厢里,心却早已飞到北京的爸妈身边,她们已有两年未和父母见面。不过,她们有些担心家里还没收完的高粱。“我们一走,姥姥姥爷忙起来,家里就没人做饭了,不知道三妹和弟弟能否按时吃上饭……”

  今日,列车将抵达北京,在未来的几天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将带领孩子们参观天安门广场、航天城等地。

  ■ 个案

  跨越“两个巴掌的距离”

  ●张锦锦,14岁,张锦霞,11岁。父母在北京打工。

  会宁县杨崖集乡东阳村,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小村庄。绕过一座座山头,跨过一道道山沟,张锦锦和张锦霞那个黄土堆筑的家,就在这里。

  姥爷韩振继已经64岁,这位头发花白、满脸沟壑的老人,将四个孩子拉扯大。每个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他们的父母就去北京打工,留下两个老人,又种地又带娃。“没有办法,女儿女婿不去打工,没钱给娃读书。”

  踩在凳子上为妹妹做饭

  早在9岁时,还没有灶台高的张锦锦,就踩在凳子上为弟弟妹妹做饭。爸妈不在的日子,姥姥姥爷农忙时,小小的她就是弟妹们的“爸妈”。

  “我非常想妈妈。”二妹张锦霞边说边拉扯了一下腰部有点肥大的黑裤子,将裤腰带系紧,那是妈妈穿过的,她很喜欢。张锦霞忍不住瘪着嘴抱怨,每两年父母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只有四五天时间,他们都抢着要和父母睡觉,但总是轮不到她。

  姐弟四人和父母的唯一联系,只有那根电话线。他们总是在守候,不管是那个不知何时会打来的电话,还是那不知何时会出现在门外的熟悉身影。

  能去看父母 笑容多了

  从会宁到北京的距离,在地图上,只有两个小巴掌的距离。然而,这距离对于姐弟四人来说难以跨越。

  这次去北京的名额原本只有一个,大家都说,让成绩最好的大姐去。“为什么姐姐能去我就不行。”二妹张锦霞发了好大的脾气。后来,彩虹公益社的老师说,可以增加一个名额。姥爷赶紧跑到田地里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割麦子的张锦霞。小姑娘一高兴,只割了两把麦子就偷偷溜回了家。自从知道能去北京后,张锦霞变得特别爱笑,上哪都是连跑带跳的。

  “我也想去啊,不过我还小,让姐姐去吧。”弟弟去年去过北京了,大姐和二姐也马上要去了,懂事的三妹韩军霞低着头说,她只能在老家,等着姐姐带回北京的消息。

  临走前想干完农活

  临去北京前两天,小姐妹俩满身麦屑,在麦场里奔忙。她们想在走之前帮姥姥姥爷把麦子打完。

  现下正是农忙,别家孩子的父母,大多赶回来。但在张锦锦家的麦场里,除了老人便是孩子。小至6岁的弟弟,大到14岁的大姐,四姐弟都在帮姥姥姥爷干农活。

  “热啊,累死我了。”张锦霞抹着脸上的汗冲进院子,手捧着盆里的水“哗哗”洗了把脸,咕咚灌下几口凉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想着过两天就能去北京了,这个11岁的小姑娘“噌”地一下又跳了起来,一把抓起地上的帽子,“噔噔噔”跑向了麦场。

  曾抱着爸爸的腿不让走

  ●程乾鹏,11岁。父母在内蒙古乌海打工。

  “我抱过爸爸的腿不让走,但没成功。”会宁县王家湾小学11岁学生程乾鹏回想起每次爸妈离开的那一幕,眼睛慢慢红了,有泪水在里面打转。再过一个月,赶回来收麦子的爸妈又要离开了,这一走,也许又是两年。这个懂事的小男孩倔强地仰起头忍住泪水,望向身后墙上的那幅十字绣,久久不说话。那是妈妈外出打工时绣的,“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这句绣出的话语里,大大的“家”字格外醒目。

  “我妈妈说,今年不走了。”看着程乾鹏落泪,同年级的高金娥偷偷跟记者分享了她的快乐,这个11岁的小姑娘说,只要妈妈不走,她就很幸福。但高金娥的妈妈转头偷偷告诉记者,等女儿从北京回来,心情好点时再跟女儿说,“农忙结束后,妈妈还是要离开。”

  门外的高金娥听到了,噘着嘴质问妈妈,“你是不是在骗我?”在妈妈的保证下,她才笑着挎起篮子,喂牛去了。

  ■ 背景

  杨崖集乡留守儿童超过一半

  此次活动邀请的32名留守儿童均来自杨崖集乡。据乡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梁自勇介绍,在杨崖集乡,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了5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多以短期外出打工为主,农忙时节会回家。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孩子不希望父母离家打工,也曾采取过很多办法阻止父母离家,却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们也懂事地知道,父母外出是为了给这个家挣些生活费。

  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

  在这个被称为状元县的会宁县,孩子们多希望考出大山,因此学习会很努力。但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显示,尽管这些孩子学习努力,但在学习、身体、衣食等方面仍比父母在家的孩子要差,生活也很艰苦,部分孩子厌学,女孩中学阶段辍学的较多。男孩因为缺乏家庭教育,较调皮。有些孩子甚至性格孤僻。

  “我来当老师的20天里,他打哭了18个孩子。”王家湾小学的暑期志愿老师,对高金娥的弟弟高利荣颇为头疼。这个戴着厚厚镜片、有着高度近视的小男孩,总是颇具攻击性。这也让高利荣即将去内蒙古打工的爸爸很担心,他和妻子长期不在家,老人也管不住孩子,“生怕他在学校惹事。”

  应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在心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段成荣指出,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更多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梁自勇主任介绍,考虑到留守儿童较多,杨崖集乡在每个学校设立了留守之家,并设置一名心理辅导师,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

  本版采写/新京报特派甘肃会宁记者 王卡拉

  本版摄影/新京报特派甘肃会宁记者 吴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