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当我们谈论火星 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2年08月1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好奇号登陆火星时,带着地球人关于宇宙秘密的一个最大疑问,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火星人?对于地球人,火星已经不仅仅是天上那个闪烁的红光天体。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一开始像个处世不深的孩子,渴望交流,又害怕被对方伤害。而随着科技进步,那颗红色的星球更多地承载了人类在太空开疆辟土的野心。本版采写/高美

  幻想比探索早了半个多世纪

  人们对火星人的想象最早源自何时?有据可查的可能来自于一连串美丽的误会,1877年8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在观察火星时发现火星表面有许多线条状的东西。他用意大利语称之为“canali”(海峡、沟渠的意思),但是英文报刊在报道这一发现时,把canali错写成了canal(英语运河的意思)。189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厄尔出版了《火星》一书,描绘了火星表面的河道,认为这些河道是人力挖掘的。在书的结尾,洛厄尔断言:火星上似乎居住着智力发达的生物。尽管后来证实,这些“运河”只是一些干涸的峡谷。

  这个美丽的错误,却为后世的科幻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19世纪末,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大量涌现,比人们真正去探索火星早了半个多世纪。

  火星人入侵地球

  1938年万圣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世界大战》改编为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并别出心裁地利用新闻式的现场报道方式广播。全美国的人听到电台里传出“火星人已经入侵地球”的消息,都信以为真,赶紧收拾细软,逃离家园。此后一项调查显示,约170万人相信这是真的新闻,120万人感到十分恐慌。直到节目最后,主持人才告知观众刚才播出的是一出科幻广播剧。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对火星人感到恐惧。不过彼时正值二战时期,人们本就脆弱得风声鹤唳,既然人类可以自相残杀,火星人赶来凑热闹也许也不足为奇。

  在遍地开花的火星科幻作品中,火星人最常见的形象是“人类的假想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入侵地球,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人类击败他们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比如以人类为食物的火星人,最后感染了地球上的病菌而全军覆没(《世界大战》);比如战无不胜的他们,因为听到老奶奶伤感的歌曲一个个爆头而亡(《火星人玩转地球》)。

  当科幻遭遇现实

  不得不说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探索火星的步伐,同时预言了人类科学的进步。“德国科幻小说之父”拉斯维茨1895年开始创作的《在两个行星上》,讲述一支火星人探险队在地球北极上空和地面建立了据点。这部科幻小说提到了光电感应器、反作用发动机、轨道站等后来才出现的技术。2000年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索计划项目专家兼科幻小说家兰蒂斯博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长篇——《火星穿越》。对火星和太空技术的描写,就好像是20年后火星探测的报告。

  与火星人谈恋爱

  并不是所有火星人和火星文明都面目可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美国电视剧《火星叔叔马丁》中,马丁(英文直译为火星人)是一个可爱的火星人,因为飞船故障留在地球上。除了头顶长着天线外,他长得和邻家欧吉桑没什么两样。他会隐身,能读懂人的心思,还热衷于给人牵线做红娘,简直是宇宙和平的使者。

  百年前的《火星公主》,讲述了一位美国大叔穿越到火星,经历了火星上两族相争的惨烈战斗,并与火星公主产生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虽然对于火星的想象略显幼稚,但与火星人谈恋爱这事儿,也体现了地球人对火星的美好幻想。

  火星文明的兴衰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猫城记》中描述“我”来到火星上。他们也曾有过数万年的辉煌文明,但现在却是一致对内,自相残杀,最终导致整个火星文明覆灭,“我”则黯然神伤地回到地球。结合当时的中国,这部科幻作品像写实主义一样契合现实。

  金·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红火星》、《绿火星》和《蓝火星》描绘人类将如何改造火星。小说中有这么一场争论: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改造火星的计划,他们宁可保留过去那个荒凉的红色世界。虽然是科幻小说,但爱情与背叛,战争与和平,所有地球人的难题,在火星上也一样上演。科幻常常比现实更现实,这或许也是地球人向往火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