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目击

中华蜂危机

2012年08月1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回巢的中华蜜蜂群。
分蜂是蜜蜂特有的现象,老蜂王带着追随者飞出蜂巢另寻他处,养蜂人则用蜂招将其“招”回,图为养蜂人将钻满蜜蜂的蜂招带回蜂场。
养蜂人正用传统方式取蜜。中蜂每年取一次蜜,取蜜时会将蜂巢破坏,蜂群也会有很大的损失。这样,中蜂蜂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四川省平武县木座乡,养蜂大王朱大爷检查自家蜜蜂的病虫害,蜂巢被寄生虫咬出了两个大洞,如不及时清理将危及整个蜂群。
74岁的唐学文老人依然用着人蜂共处的饲养中蜂方式。土墙中建有蜂巢,可用柜门打开,蜜蜂就在家中“住着”。如今这一方式极其罕见,堪称蜜蜂养殖的活化石。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纳呼村,山谷沟口。成都的张大爷和张大妈带着自家的西蜂来这里放蜂,这一举措让村里的中蜂养蜂人很紧张。

  在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三龙乡的纳呼村的深山中,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山路,这里的村民一直保持着养殖中华蜂(简称中蜂)的传统。在这个古老的羌族村寨,养蜂已经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1年,由村里的女能人莫金香牵头,成立了蜜蜂合作社,将原本自用的蜂蜜外销。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前期投入的资金还没收回,但最近的中蜂蜂蜜价格上涨,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不过这些老实淳厚的村民们,最近却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西蜂的到来

  纳呼村山沟的沟口,来了一户放养西蜂的人家。放蜂点离最近的一户村里养蜂人家只有2公里,最远的7-8公里,村民们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

  这些担忧是有来由的,当中蜂与西蜂相遇,将出现“蜂群之战”,而中峰往往打不过强大的西蜂。西蜂个头大,飞行能力强,中蜂和西蜂还会相互飞到对方蜂巢中去盗蜜,西蜂成功率要远高于中蜂,有时西蜂还会将中蜂蜂王杀死。除了常规战外,蜂群间还会发动相互传染病菌的生物战,而西蜂抵抗能力也要明显强于中蜂。

  出于这些担心,莫金香代表村里养蜂人去找那户养西蜂的人家交涉。希望他们能退到沟口更远的地方去放蜂。西蜂蜂农张大爷和张大妈也是老实巴交的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大爷表示理解,但由于每次转场要花费不少钱雇车雇人,张大爷坚持要呆一段时间才离开。

  无奈之下莫金香又去找了村干部,村里的回答是,山里的野花不属于某个人和某个群体,没有理由禁止别人前来放蜂采蜜。

  其实村民最担心的不是张大爷的西蜂,他们担心的是养殖西蜂的人会蜂拥而来。纳呼村所在的山谷自然环境非常好,没有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为100%,多条溪流从山谷流下,山上开着各种野花。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放蜂,而西蜂的到来对当地的中蜂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中蜂的保护

  西蜂进入中国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已占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养蜂地,在平原地区已经很难见到中蜂的身影,只有深山中,还能找到有人在养中蜂。

  除了生产蜂蜜外,小小的蜜蜂在自然界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上的植物80%靠蜜蜂来传花授粉。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中蜂在传花授粉方面有着许多西蜂无法替代的地方。

  西蜂喜欢大型蜜源,像山区里的灌木等零星蜜源并不“感冒”,且在12℃以上才可出巢。而中蜂并无此要求,只要气温达到6℃以上就可出来采蜜。这些土生土长的中蜂,它适应着我国独特的植被体系,特别有利于山区的植物繁衍生长。很多植物如果没有“中蜂”,授粉就难以进行,对植物的繁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灭绝。

  关于中蜂的保护,云南省蜜蜂专家匡海鸥说,国家已经建立了多个中蜂保护区,避免西蜂进入。在中西蜂交杂的地区倡导养蜂人自觉保持距离,避免两种蜂群接触。

  据了解,这些措施在中蜂比较集中的西南山区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中蜂蜂蜜营养和药用价值逐渐被认同,由于产量低,中蜂蜂蜜市场价格一路飞涨,收购价格达80元1市斤,而西蜂蜂蜜收购价难超过20元1市斤。市场的作用,也将中蜂养蜂人的积极性提了起来,这或许是中蜂保护的一个新契机。

  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但情况并不乐观,中蜂的数量还在不断减少,领地也一直在缩小。

  全国人大代表、蜜蜂专家宋心仿曾做过调研,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中蜂数量减少90%以上。中蜂作为中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保护迫在眉睫。

  中华蜜蜂 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是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西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适合中国山区饲养。2006年,中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