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人才周刊·考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1:人才周刊·考试

国考暑期复习 吃透知识点培养针对性思维(2)

2012年08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10版)

  第二阶段:专项突破(六周)

  主要针对弱项,集中突破数学运算、资料分析、演绎推理、图形推理、片段阅读这五类题型,通过做真题,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缩小复习范围,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考试重点、难点以及自己不擅长的知识点的复习上。

  第三阶段:综合提升(五周)

  在这个阶段,考生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考试,要化零为整。一周模拟一套题,将之前复习中学习过的知识点、题型、方法技巧等,进行一次集中的整理和归纳。经过5周反复训练,形成能力的综合提升。第二、三阶段是备考关键,需尽早按照命题思路来思考做题。

  第四阶段:模拟冲刺(两周)

  经过三个阶段的基础、专项、综合训练,现在考生已经对国考行测有了一定把握,需要继续保持做题的感觉,总结问题,重点强化。同时提升模拟的频率,增加到一周三套模拟卷,在整个备考期积累做11-14套模拟题即可。

  行测要有满分追求

  ●赵环宇,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研究员

  很多考生认为行测考的是智商,复习根本没用,于是复习懈怠。其实,这种观念大错特错。众所周知,行测所有题目都是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为什么不可以全部做对?

  一.数量关系:不抛弃不放弃

  数字推理,从出题趋势来看2013年考查的概率不大,考生可以予以适当关注,掌握方法技巧加之做些典型题目就可以。数学运算,先明确自己的基础,从而对症下药。

  二.资料分析:不粗心不较真

  分析历年国考行测真题,重点是08年到12年,从而大致掌握资料分析模块的材料类别、常见出题方法、题目难度等;二是掌握读题的基本方法,分门别类地掌握各种材料特点和最合适的阅读方法;三是熟悉真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统计术语。

  三.常识判断:不求精只求全

  考生在复习时应当重点关注时事政治,对国家重要文件、党的重要会议、当年取得的新成就、出台的重要新法等进行了解把握。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不耗时不耗力

  根据2011-2012年大纲中给出的例题可推知,片段阅读重点考查主旨概括和意图判断,建议广大考生抓住解题关键词,快速击破。

  五.判断推理:不主观不纠结

  对于逻辑判断,切忌代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要就题论题,直接推出;而逻辑判断部分,往往会有一个强干扰项混淆大家,这就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快速判断,不能过于纠结;图形推理出题形式变化较多,但只要核心的规律掌握了,形式的变化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困扰。

  申 论

  做真题看热点熟悉公文写作

  ●赵环宇,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研究员

  首先,真题永远都具备不可替代的指导性和参照性,熟悉真题对于打好申论这场硬仗十分关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对所做的题目学会总结、归纳,不能走马观花。申论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对申论考试,就需要对体系、语言、思维、方法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对申论教材、教辅书的学习是比较简单易行的途径。

  热点积累在申论应考中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考生如果对材料背景比较熟悉,那么作答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大家在平时就要多关注中央政策、专项政策、报纸新闻、杂志时文、视频访谈、网媒等,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角度、论证方法等,丰富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储备。

  从2010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类增加了对考生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相应在试卷中公文也成为了考查的热点。没有工作经验的考生常常对公文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在备考中,建议大家对意见、报告等公文形式熟悉一下,掌握其基本写作要求,以便在考试中能够从容应对。

  另外,在申论考试中能写得一笔好字往往会获益良多。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建议考生可以有意识地练练字,清晰、规正的书写能为你提分不少。

  角色转换解决具体问题

  ●吴红民,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从近两年的考题来说,申论考试已经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现象和问题写一篇“文章”而已,如前年的结合黄河精神做宣传册和去年的对策题“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假如你是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让你处理,请谈谈你的措施。”需要考生首先代入一个角色,例如政府的工作人员,并且抓准由此所带来的立场和语言表达方式,然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这与公务员考试面试近几年的改革思路非常相像,就是考生不能再简单通过一点背诵或者积累来应付考试,需要真正理解然后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写出有建设性的内容。

  自2010年起,国考大纲都会注明“申论的考试是测查应考者是不是具备机关工作基本能力的科目”,所以申论复习应以能力为导向,核心考查四大能力,即理论和政策水平、社会认知能力、文字表达写作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材料处理能力。

  想要快速提高四大能力,要记住三个字:一是“看”,包括中央领导人的讲话,报刊杂志上的好评论,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半月谈等,还有一些深度访谈的电视节目。

  二是“想”,学生要把生活中遇到的例子和政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去年考试中就考了上海大火。

  三是“写”,理论和政策最大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帮助考生更好地领会出题者背后的意图和观点,另一个是在写文章时能够非常精准地抓住材料里和题目里蕴含的总论点和分论点,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深刻分析,有理有据。建议考生每周写三篇,每篇大概800到1000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