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外城:车如雨帐如云
(上接D07版)
据记载,当时有至少6万人住在上都城区内,在当时草原可谓人口密集,元代诗人描绘“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可想这座草原都会的繁华。
正蓝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高家鑫介绍,当时东西两关的街道纵横交错,既有前店后院式的临街店铺,也有高宅大院;北关则是行殿和兵营所在。而在南关明德门外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东西相连的酒肆和客栈的遗址,当年金莲川草原上的闪电河桥边尽是“酒旗斜挂”,元人下马饮酒,豪迈无比。
元上都外城西门外是商贾集散之地,而外城西面,则是百姓杂居、商贾云集、商肆遍布的街区。今日只能看到纵横街道、较小建筑院落的遗迹,隐约中传来八百年前商贩沿街的叫卖声。
皇城:听僧人翻阅经卷
过了护城河遗址,便进入元上都的核心皇城。在外城和皇城外都建有防御设施“瓮城”,今天还能看到挖掘出来的石块砌成的遗迹,行走其中,尽可遐想外敌入侵时的“瓮中捉鳖”。
御天门直对着皇城的南门明德门,每年皇帝巡幸时,文武百官至此下马步行,唯有皇帝骑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间有重大决策诏谕时,在此举行隆重的仪式宣读诏书,再送往大都转发全国各地。今天,在明德门、御天门看不出丝毫“门”的痕迹了,唯有颓败的黄土砖石。
以明德门至御天门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右各有一条南北大街,仍可看出一些较大的建筑和围墙遗迹。它们目前还没有开放,基址之上是高高的土堆,标牌上写着“宫殿”。据悉,朝廷机构就分布在南北街区中,还建有佛寺、道观和孔子庙等。而城内东北角的大龙光华寺,西北角的乾元寺,则是两处规模较大的寺院。
元代宗教政策兼容并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得以生存、发展。史料记载,在元代,上都城里的喇嘛教僧人有几千人之众,白天在街上走,便能听到僧人在寺庙里翻阅经卷的声音,晚上能看到寺庙长明灯彻夜不灭。此外,在内蒙古境内考古发现有大量元朝的基督教“十字架”,在元上都出土的文物中,有的刻着伊斯兰文字。
宫城:大臣从下水道钻入
“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种种鸟兽花木。”马可·波罗写的这座高入云霄的宫殿就是大安阁。作为进入宫城的第一殿,它是元代皇帝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甚至举行登基仪式的正殿,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传说,忽必烈就在此接见了马可·波罗。
在大安阁遗址,能看到挖出的建筑四角,荒草掩映着石头柱础,清代在遗址上盖了喇嘛庙,因此主体还掩埋在庙宇废墟下面。“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则是横长形,需要有很多柱子作支撑,木质宫殿毁于大火,只留下石头柱础了。”魏坚说,“因此整个元上都遗址多柱础。”在上都镇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从大安阁遗址出土的雕花龙纹等。
《元史》中有个有趣的记录:大臣阿沙布花当年曾随从忽必烈到上都。早朝时,因露水多而光着脚行走,忽必烈自大安阁望见,命门卫不许放其入朝,阿沙布花只好从墙下水道钻入。魏坚说,由此可见元上都已有引排水的通道。
从遗址最高处穆清阁,眺望远处的皇城北墙城垣,虽已是青草覆盖的土坡,但清晰依旧,像是一个远去的帝国留在龙兴之地上的印痕,永不磨灭。元上都是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茫茫草原仍在续写着古老文明:以传统盛会“那达慕”为基础的“元上都文化旅游节”,集合了祭敖包、察哈尔婚礼等项目。
(下转D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