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6:消费周刊·美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26:消费周刊·美食

一碗面的仪式感(1)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健一面的干拌香辣牛肉面。

  对于我这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来说,北京的面条类食品乏善可陈。每每出差去外地,总会选择一家周围遍布面馆的酒店住下,每天醒来,出门右拐,就是一家人气面馆,在重庆就是小面,在苏州就是奥灶面,在上海就是大排面,在镇江就是锅盖面,在兰州就是牛肉面,在武汉就是热干面……一碗面总是最能和当地气质契合的本土食物,一碗面之后,额头微微冒汗,当地风物已纳入口中。

  于北京,这种面食只能是炸酱面。北京有众多炸酱面馆,多走“仿古路线”,堂倌都是小伙子,穿着对襟布衫,只把北京当北平,进门时高声招呼:两位里边请!上面时也是迅速而夸张,叮叮当当地把各种菜码倒入海碗之中,然后配上一小碗浓郁的炸酱,许多人向你介绍这碗炸酱时,总少不了几个关键词:小碗干炸、六必居的黄酱、手擀面。众多餐厅里的炸酱面往往失于形式,酱总是油大味重,菜码也是囫囵吞枣,面条筋道往往筋道得过分,即便是坐在雕栏画柱的仿古四合院里吃一碗面,旁边再配上老北京琴书,也不过是被展览的一个景儿,得着了北京的皮毛,没有生动的劲头。

  在我看来,食物分两种,一种是社交型食物,一种是家庭型食物,炸酱面、饺子、春饼都属于后者。两者再融合,也有泾渭分明之感,后者总是充满家庭的温馨,其中手艺的情感无法在流水化作业的厨房里调配出来。人们感怀一些吃食,一些小时候的味道,回忆妈妈的滋味,也不过是那些食物中间的情感记忆。

  摇滚乐队蜜三刀的主唱雷俊在鼓楼开了一家面馆,名字就叫“吃面”,里面的打扮一派家庭氛围,招牌是金牌蘑菇肉酱面。以前乐队演出结束,雷俊总是张罗着给大伙儿做面,千锤百炼出来的做面手艺,即便不做悲催的摇滚,靠着当厨师也能混口面。对于面来说,没有太多秘密,无非是手擀面,炸酱要选材好,香菇黄酱加卤肉,慢慢炖,香气自然来。

  如果选择吃起来最过瘾的面,我会去健一面,健一面开在新光天地的地下一楼,这里的最大噱头是免费加汤加面,对于一个饭量庞大的胖子来说,这是个福音。面也好吃,尤其是香辣牛肉面,料真足,大块的牛肉颤巍巍地摆在上面,吃惯了可怜巴巴的牛肉面,见到如此慷慨的未免激动。汤汁也鲜美,炖得入味的骨头汤,货真价实,一碗面下肚,温暖感顿时提升,如果你觉得还有点欠,可以高呼“加汤加面”,反正我那次就加了两次。

  在所有面条种类中,牛肉面不显摆,不隆重,高调做事,低调做面。我以前在北京有几家固定的吃牛肉面的场所,自从去了兰州宾馆里的小餐厅,其他餐厅花容失色。

  兰州宾馆算是兰州市的驻京办,深藏在西直门附近的一个小区内,看菜谱需要从后向前,各种面食分门别类,牛肉面按面条粗细就分了一页,从毛细到柱子,从韭叶到大宽,10块钱足够吃饱。这里的牛肉面汤汁鲜美,每一次我都会小心翼翼地不留下任何痕迹,喝光里面的汤,如同一个反侦察的作案老手,不给鬼子留下一粒粮食。除了牛肉面,这里还有许多别处难见的面食,比如一款扁豆雀舌面,面被切成小粒,如同雀舌,加入红红的小扁豆,一起煮,十分家常可人。我之前一直以为茶叶才配比喻成雀舌,如今看来,面也没有问题。

  (下转D2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