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废墟:在地下,或者青草覆盖的土堆里(2)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12版)

  ■ 声音

  耗尽历史意义的场所也是废墟

  ●唐克扬,建筑师和策展人,研究领域包括建筑再现、景观理论和中古城市史

  十多年前,我去过西安的乐游原,当时那里还是乏人问津的荒丘,站在废墟之上,自然会想起无数唐代诗人对此地的歌咏,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而今,以“保护”之名,乐游原所在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不再有这样的废墟留给我们去思索历史。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流行的历史建筑“复原”项目,比如把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搬到现代城市中;把乐游原改造成主题式“游乐园”,可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恰恰造成了另一种“废墟”。

  没有人去的荒凉地方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墟。我认为,人情密集,耗尽乃至改变了历史场所意义的地方,也是废墟。

  现代“清明上河园”里可以像宋代人那样抛绣球,比武招亲,甚至穿上古代人的服装,世俗人情的热闹劲儿也出来了。但这种对历史的“还原”,只有细节不厌其烦的铺陈,只有人力物力的粗糙堆砌,没有现代生活内里的结构,甚至也缺乏古代文明中曾有过的“智识”。这些也许可以叫做粉饰一新的文化“废墟”。

  关键的区别在于古代人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东张西望、拿着相机拍照留念。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向后看的愿望,不过是为商业利润找到了一个美好的借口。

  废墟为文明留下可吸水的空间

  一个月前我去了元上都遗址,在金莲川草原上,我忽然想到,“自然”是无须历史保护的,繁花似锦的草原其实和几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地处偏远,也因为原本较为“自然”,元上都遗址得以较好地保存,它更有中国历史城市少有的“荒率”气息。大多数人认为,历史的价值是“以鉴于来者”,但是,还有一种更宝贵的可能,就是历史和当下完全是脱节的、没有关系的。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而言,历史让我们认识到过去的生活和当下有多么不同,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时间中的有限性。“废墟”是文明的空白,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这种局限,认识到我们不能摆布和复原历史,更无法回到过去,只能拿出勇气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中西文化冲撞的压力从蒙元时代开始早已有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用的历法,我们的作息制度,我们从头到脚的服装和身心感受,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大不同了。与其生活在文化的废墟中,百般回避我们和古代历史之间的隔阂,不如大胆地把它们揭露出来,给与适当的尊重。历史城市遗留下来的废墟恰恰让我们找到了这种难得的“陌生感”。

  我想要借此批评的是一些急着给旧的东西“改头换面”的行为,比如北京一些历史遗留的“边边角角”都在前些年的城市建设中消失了。而我们本应留下一点“废墟”,给未来留下反思的机会。我们的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为文明留下可以吸水的空间。

  废墟不应是熙熙攘攘的所在

  ●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对于有的学者“中国缺少废墟文化”的观点,我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怀古诗”,站在历史遗迹前,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感情,可能比西方人还来得强烈。而今天,我们保护“废墟”,其实保护的是一种“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

  比如元上都遗址,它现在已然是一种废墟的状态,我们尊重这种状态,就是一种保护。它在历史上辉煌过,后来遭受灾难,几经大火焚毁。元上都的建造、破坏、颓败过程都是历史的一部分,留下的是完整的记忆。

  一些地方搞的历史遗迹重建,其实是一种“娱乐商业”行为,和“记忆”无关,也许在短时间内可以赚到钱,但是却造成了历史记忆的破碎。保护、尊重历史文化记忆,应该是出于对人类、对历史、对前辈、对祖先、对现在和未来的责任感。

  一般说来,废墟有三种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商业价值、美学价值。这三种价值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历史文化价值,就没有了美学价值,可能也就失去了旅游商业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旅游的价值属性,但是这一属性不适合被过度开发,因为这和电影外景地不同。我不赞成把世界文化遗产做成热门旅游景点。

  愿意去看遗址的人,应该是真的觉得它有价值,愿意不怕艰难、不辞辛苦,甚至万里迢迢来“朝圣”的人,这种“朝圣”的心态只适合少部分人,如果怀着“到此一游”的心态来看遗址,那真的看不出东西来。

  废墟本不应该是熙熙攘攘的所在。很难想象,如果在元上都遗址附近,建上了卡拉OK厅、酒吧,像迪斯尼、欢乐谷那样热闹的场面。

  现在的元上都遗址也远离城镇,在草原上,它收获了宁静安然,它的外在实体废墟化了。可是,我更不希望看到它的内在价值也废墟化、空洞化。而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不要以利益的眼光来看待废墟。

  新京报插图/赵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