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一年比一年好的上海书展

2012年08月1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赵斌

  【书展观察】

  从去年开始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继续,中外作家对话成为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英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这些作家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上海,产生融合和碰撞,播下的种子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成长为什么。

  我第一次来上海书展,正好是5年前的8月。那次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像上海两个最大的出版集团在打擂台。那会儿可还没这么多上海以外的出版社,展场两侧被两大出版集团占据,好几个大喇叭里滚动着播出他们的新书宣传,然后,我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第二次来是两年前,最大的感受是觉得乱。一个大大的中央场地,同时有三四场活动举行,都有扩音喇叭,嗓门大者赢下这一轮。

  这种情况在去年开始有改观——中央厅的东西两侧隔出两个独立封闭的活动厅,至少安排在这两个厅里的活动有了相对安静的空间。秩序化从去年开始逐渐被建立起来,今年似乎做得更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周末还没到来。大量的保安和志愿者投入到这一周的书展中,几乎每个岔路口都有挂志愿者牌子的学生在那里指路,每个人手里还拿了一张展场地图。即使是在开幕式这样人员杂多的场面,保安们也确保了主席台两侧各有一条还算畅通的道路。礼仪小姐中间有一个督导,手里拿着流程页提醒大家下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会适时地打断礼仪小姐们诸如“苏童原来是个男的啊”这样的感叹,塞给她们一个牌子说,“等他们一站起来就马上拿上去。”

  秩序性总是会和服务性联系在一起。书展周边的报刊亭(或许不止于周边)都可以买到书展门票,有效缓解了买门票需要排队的问题。反正我从南京西路上的6号门进出好几次,排队买票的人都不超过10个。展场内部楼梯旁常会摆着小沙发和坐垫,逛累了就坐坐吧。不过显然数量还是不够,中央大厅不管有没有活动,里面的坐椅上都总是坐满了在休息的人。中央大厅斜对面的新闻中心有饮水机,在上海近日高温状况下,倒真是太需要了。

  香港书展之所以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书展,是由很多原因共同促成,比如说坚持。走到今天他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而不是像我们的全国书市每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如说活动策划,香港书展从来不只是作家打新书的场子,他们愿意给一个好的作家两小时的时间只讲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不见得和他们的作品有关,但会和他们的思想有关;比如说服务性,几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已经提前考虑到……从这些角度看,我都认为上海书展是目前大陆诸多书展中最努力向香港书展看齐的一个。

  不过,这些诸多因素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作家们。我很乐于看到,一些没有新书的作家也会成为上海书展的座上宾,越来越多的外来元素融入这样一个地域性的书展中。从去年开始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继续,中外作家对话成为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英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这些作家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上海,产生融合和碰撞,播下的种子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成长为什么。

  上海书展和香港书展比,当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和自己比,她却在不断地往前走。

  □姜妍(新京报记者 发自上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