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摩登周刊·风尚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摩登周刊·风尚生活

古琴:校正都市反复折腾的心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寥落的琴音,遭遇一个喧嚣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悖论。
一把琴中,自然有自己完整的岁月。
古琴的仪式感依然在琴弦上晃动,连绵不绝。
时间成本决定了古琴本身就是一件昂贵的乐器。
“一把古琴,暗含了中国式审美,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立于礼,成于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一把古琴,暗含了中国式审美,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立于礼,成于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灯光暗了下来。每周一次的古琴音乐会准时在北二环的如是山房举行,古琴老师弹奏一曲《流水》,琴声如水下险滩,又渐渐汇入大河,激荡与柔和之间,可以见心性。古琴,越来越成为一种“显文化”,在国学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这种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而在10年前,许多人还分辨不清古琴和古筝的区别。

  寥落琴音遭遇一个喧嚣的时代

  在历史上,古琴从来不是大众时尚,只是在一小群人之间传播,虽然音量有限,却绵绵不绝。2003年,古琴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热开始升温,如今在北京,已经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琴馆,原本寥落的琴音,文人的雅好,遭遇一个喧嚣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悖论。

  如山师父开办如是山房已经有四年,而他弹古琴已经有20多年,他先是在北京大学与首师大开办了古琴课,报名的踊跃现象超乎他的想象,原本只招收10名学生,却有100多人报名。在如是山房,每周都会有固定的雅集,弹奏会,这里固定的学员有几十名,他们沉迷于古琴这种高雅的声音。

  齐政海是一名摄影师,他学习古琴已经有一年半,能熟练弹奏一些曲子,“每天我都会拿出两三个小时练琴,多的时候可以练8个小时。”对他来说,古琴是一种神秘的乐器,可以叫人心静,无论有多么烦心的事情,只要坐在古琴边,顿时清凉。古琴正在慢慢校正着他那颗在都市中反复折腾的心。

  如山师父说,不同的人学琴会在古琴中获得不同的乐趣。当然会有许多人抱着附庸风雅,追逐潮流的心思学习古琴,但这也不是坏事,许多人都是慢慢沉浸其中。古琴犹如一片风景,不管从那个通道进入,都能感受到它的美。

  知名古琴演奏家赵晓霞开办了紫霞琴馆,有上百名学员,她说大多数人都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白领阶层,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报有热情,试图用古琴修炼心性。针对不同要求的学员,会开展不同的课程,从一个课时一两百的初级课程,到600元一个课时的一对一课程,所学的曲目也有不同,初级课程往往是《秋风词》、《良宵引》,而高级课程则是《高山》、《流水》、《忆故人》等难度颇高的曲目。

  仪式感在琴弦上晃动

  吴湘玲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台湾人。90年代的时候,台湾有一股古琴热,她原本是想学习一些古筝,到了老师那里,觉得古琴更酷,于是开始学琴。

  许多人都是这样歪打正着接触古琴。如山师父说,古琴包含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根脉,没有哪一种乐器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把古琴,暗含了中国式审美,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立于礼,成于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如果你之前没有见过古琴琴谱,一本琴谱犹如天书,琴谱往往都是“减字谱”,将汉字的某一具有特征的部首或笔画取出,再和其他部首、笔画、数字重新组成一个符号,来描述弹琴的手法和音位。吴湘玲说,这种琴谱只限定了音高和音位,却没有限定每个音符的长度,于是在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有了更多变化,每个人都有即兴发挥的余地,这如同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体现着古琴的言外之意。

  对吴湘玲来说,弹古琴并非附庸风雅,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要,每天晚上拨动琴弦,旁边有好茶,沉香,这是完整的一套中国式的仪式。此种仪式感早就有之,在《红楼梦》中,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古琴的仪式感依然在琴弦上晃动,连绵不绝。

  时间成本决定古琴的价值

  弹琴与收藏古琴往往是重合的喜好。最近几年,唐宋时期的古琴纷纷拍卖出高价,价值最高的古琴已经过亿元。吴湘玲说,她手上有两把名家琴,分别来自西安的李明忠和扬州的马维衡。如今一款全新的名家琴也会在几十万元之上。

  如山师父列举了古琴的价格分布:几千元到两三万元的是初级入门的,可以用来初学,只有实用性;三四万到20万的古琴,有了工艺属性;30万至200万元的古琴可以当成艺术品。在他看来,现在还是古琴收藏的初级市场,以后还将会有更好的升值空间。“与中国绘画相比,一个知名画家有几十年的功力,画画可以一蹴而就;而一个优秀的斫琴师,也有几十年的功力,做一把古琴往往需要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时间成本决定了古琴本身就是一件昂贵的乐器。”在如山师父的私人收藏中,有将近20把名琴。有当代的名家琴,也有古代的名琴,每一把都有故事。

  如山师父不建议普通学琴者购买南方琴,比如产自扬州或者成都的琴,“带到北京,往往一年就会开裂,变形,这与北京干燥的气候有关,所以北京的学琴者尽量在本地购买。”而吴湘玲则建议古琴平时不用的时候要挂着放,琴弦不能太紧。

  无论是拍卖市场还是收藏市场,热衷者都是此道中人,对古琴文化深入了解的人,因为喜爱而收藏,很少有单纯升值获利的冲动。越来越多的学琴者,越来越多的琴馆,古琴热似乎难以避免。在斫琴师魏海波看来,“念念不忘某种优越感的人通常都欠大境界。”魏海波说,真正的琴精神应该永远在民间,在北京大街上透过吵闹的音乐,隐隐传来的一曲《平沙落雁》中。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子云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