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谭】
据新京报报道,本周六前门百年戏院天乐园将恢复中断了26年的演出,而13家原生老字号也已全部回归。前门大街管理部门透露,“这里将保护前门地区特有的胡同肌理,以及老北京南城丰富多彩的院落和建筑风貌。”在具体的措施方面,会鼓励原住民继续在这里居住,发展胡同游、四合院深度体验游。
商业开发和文化保护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处于一种难以调和的境地。回顾城市改造,我们会发现很多城市在老城区的人文旅游开发中,往往因为把握不好商业化程度的分寸,既破坏了历史人文气息,又让游人觉得太过喧闹、有山寨味。而这次前门的老北京文化旅游开发中,提出鼓励原住民继续居住,让我们看到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柔性的一面。鼓励原住民——即老北京人继续在这里居住,对延续该地区人文气息和生活风貌有帮助。自古人与建筑同呼吸,才能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人不在原地了,建筑也只能作为枯燥的风景存在。一代代原住民,在这里生活了几百上千年,继续在这里居住,是他们的权利,应该得到维护。
从规划方案看,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基调应该是沉稳、安静、富有历史感的。这很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应有活力,没有活力的存在,哪怕规则设计得再好,也难免给人空洞之感。如何让东区集历史感和活力于一体,“古为今用”的思路应贯穿到整个东区的规划发展工作中去。目前,前门东区已经完成了6000多间房屋的修缮,这些房屋除了保留部分院落的功能外,剩余房屋如何使用,应针对其所处地理环境、所拥有的文化含义进行灵活安排,在开发文化展览馆、民俗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所之外,是不是要考虑原住民的生活与娱乐需求,让书店、咖啡店、电影院等也出现在这片区域?保证其人文居住特点得到延续的同时,也能使居民和游客体会到现代生活的乐趣。
前门曾拥有30多座会馆,今后两年时间,将在已经修缮完成的会馆基础上,再修缮包括贵州会馆、吉州会馆、晋翼会馆在内的10座会馆。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院落,曾经在同乡联谊、行业互助等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重新修缮不妨也考虑“古为今用”,即不改变人们对古老会馆的曾有认识,让会馆在现代生活中重新起到凝聚同乡人心、强化人们互助心愿的作用。当然,为了更好地便于“今用”,会馆应加入一些必须的现代功能,提升舒适度,让会馆真正被利用起来,而非只作为参观对象存在。
解决保护与发展,迄今还没找到完美无缺的方法。前门东区作为肩负旅游功能的项目,也难免会在公益与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但只要秉承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不能动的原则,商业行为就不会跑偏走远。而且传统文化区域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只要是锦上添花,都可以尝试。
□韩浩月(北京 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