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对犯人的心理矫治
|
监狱独特的亚文化可能会改变一个犯人的心理,随着中国对服刑犯人的心理问题日益重视,全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犯人心理矫治的体系,不过还存在学科逐步成熟、心理治疗师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目前对心理矫治的作用也不能期待过高。
40%左右犯人存在心理问题
我们本来是想促进他们重新社会化,结果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犯人人格偏离加深。
新京报:媒体报道,周克华曾被劳教一年,也被判刑过,性格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你觉得周克华后来的举动和他服刑经历有什么样的关系吗?他的心理方面可能受到怎样的影响?
章恩友:出狱之后重新犯罪有很多原因,如果在监狱改造效果不好的话,服刑的经历可能对他后来的重新犯罪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对于周克华这样的犯罪者,他有可能是一个人格偏离者或者是反社会人格者,要想在服刑期间从人格方面改造他是非常难的,不要说一年,三年都很难的。
新京报:在监狱里有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占到多少?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占的比重呢?
章恩友:有心理问题的能占到40%左右,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能够占到20%左右。有精神障碍的能够占到百分之几。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了。
新京报:在监狱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章恩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犯罪者本身。他们在进入监狱之前或者犯罪过程当中,就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进入监狱之后依然存在。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在服刑期间,因为监狱这种特殊的环境,对环境的适应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新京报:监狱这种环境容易产生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章恩友:在监狱学里面,有一个监狱化的概念。就是指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当中,受到监狱亚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人格退缩状况。比如说依赖性增强,独立性降低,思考能力下降等等。对于那些适应能力比较差,性格孤僻,或者认为法院判刑不公,由于家庭出现变故都可以导致他在监狱中出现心理问题。
新京报:会不会存在,进监狱前没有心理问题,但他一直认为惩罚不公平,在监狱里呆一段时间,最终形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章恩友:有这种情况。有的人他初次犯罪可能是一种偶发情况,比如受到一种机遇的诱惑,并没有太深的主观恶性,但是从法律角度又判得比较重。他会觉得自己进监狱很亏,再加上监狱这种特别的环境,会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这样的人,需要监狱特别关注。
新京报:本身监狱为了改造,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章恩友:确实如此,和我们的初衷相背离。我们本来是想促进他们重新社会化,结果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犯人人格偏离加深。所以我们现在在逐步推广监狱社会化,推行社区矫正制度,让罪行比较轻微的违法犯罪者在社区服刑。
新京报:在心理和现实层面上,如何解除他们重新踏入社会的恐惧和担心?
章恩友:这需要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在出狱之前进行系统化的出监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社会适应的技巧,早点做准备。有的地方专门建立出监监狱,通过开放的改造,让他们能逐步融入社会。像北京监狱系统会设立中途之家,对于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让他们更早地接触社会。
已有两万名以上监狱心理咨询师
现在监狱系统对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因为现在服刑人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人格偏离问题越来越多。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监狱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关注够吗?
章恩友:国内的监狱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关注从改革开放就开始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监狱系统开始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对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
经过20多年,现在监狱系统对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因为现在服刑人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人格偏离问题越来越多。
这些年,随着监狱布局发生调整,很多过去的农场,犯人在外面劳动被转移到大墙里面,虽然对监狱管理和监管安全带来好处,但是外部环境的收缩也让监狱里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最近这些年,因为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故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改造手段很难有效,通过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手段。
新京报: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专业从事监狱心理学工作?
章恩友:因为对心理矫正的重视,目前为止,全国监狱系统有2万名以上的心理咨询师。
新京报:这些心理咨询师是警察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
章恩友:一开始是对有专业背景的警察进行培训,让他们取得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后来司法行政系统在招录警察时,也专门引进了一批具有教育、心理、医疗专业背景方面的人才。
新京报:专业从事心理矫治的人大概是多少?
章恩友:每个监狱的数量不一样。一般按照犯人比例的千分之一来配备专职心理矫治人员。
新京报:他们的专业能力如何?
章恩友:虽然他们都是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但是由于多数人临床经验比较少,专业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对心理矫治不能期望过高
对犯罪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治疗目前从心理学角度还没有很有效的办法。
新京报: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有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章恩友: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已经在全国监狱系统适用。犯人一进监狱会做一次心理评估,服刑过程中也会根据需要进行中期评估。出狱之前,都会进行一次改造效果的评估。
服刑人员进监狱都会建立心理档案,在服刑过程定期检查充实档案,犯人的教育、改造管理都会参考心理档案,出狱后档案会跟着转移。
新京报:在监狱里,犯人遇到心理问题是否会主动求助?
章恩友:一般来说,犯人一开始很难意识到心理问题并主动求助。犯人整体素质要比社会一般群体差一些,现在社会上一般人群对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也比较缺乏,更不要说犯人了。所以,到了监狱里,先要让服刑人员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大面积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周规定课时,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要让他们明白心理和身体一样,遇到问题是需要帮助的。
新京报: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暴力倾向的犯人会采取什么办法?
章恩友:经过心理评估筛选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进行重点矫治。
新京报:怎么矫治?
章恩友:对这类人监狱会特别关注,也会进行特别的心理教育。以前我们往往把这种人叫做抗改分子,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这类人的认识更全面深入了。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心理问题而不是有意抗改。
但对犯罪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治疗目前从心理学角度还没有很有效的办法。
新京报:目前监狱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章恩友:虽然说现在从上到下都能认识到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心理学本身还不成熟,监狱劳教系统的心理矫治工作总体来说还算是刚刚起步,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具体专业的工作人员还非常有限,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矫治方法和技术还不很成熟,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引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他们中的很多人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对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把握还不是特别准确,精髓还没有足够把握,运用不当的话会出现负作用。
另外,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监狱都非常重视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这种总的趋势是好的,在罪犯改造中心理学方法确实能起到很多效果。但是对于这项工作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心理学这门学科没有达到很成熟的水平,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心理矫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对这项工作不能期望过高。
现在应该运用综合的方法,比如管理的、劳动的、医疗的、心理的共同起作用。
新京报首席记者 张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