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文学
下一篇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

不追求新奇的新知青叙事

2012年08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

作者:更的的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年6月版

定价:39.00元

  □书评人 张抗抗

  读完更的的长篇《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叹服。

  更的的叙事文字简省,多一字不可。更的的对“插青”及乡民衣食住行、日常劳作情景的描述不厌其烦,少一字不可。更的的行文腔调平稳,絮絮悠悠笃笃定定,还原了二十世纪60年代沉重缓慢的乡村节奏。

  更的的讲故事不动声色,知青生活与乡村人物交叉融合,犹如塘水清清,灌渠浊浊,猫伏岸边,鱼沉浅底,各得其所。更的的语言不着色不用力,轻轻松松勾勒出一幅苏南地区贫穷秀美、素淡安稳的乡俗水墨图景,颇有汪曾祺之风。更的的不屑以新、奇、怪的情节设置诱人,小说内容并未溢出以往知青文学作品的内容范畴。他只是在茅屋南北的薄墙上对角凿穿了两个窗框洞,使得光线的明暗有了对比,让濡湿沉闷的空气开始对流,于是往常被遮蔽的暗角里隐匿的压抑与欢娱,兀然凸显出来。只须换一个新视角,无须猎奇,目光即可洞穿旧天空的新云彩。

  更的的古体诗词的功夫了得,这个老知青比较有文化。好的语言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能怎样让语言自己说。更的的把少时读过的文学经典、苏联歌曲、“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领袖诗词等所有时代的标记物,点点滴滴天衣无缝地杂糅镶嵌于字里行间,作品的年代与背景,便都浸透在其中了。

  更的的不屑进行历史的“批判”或是刻意规避了“诉说”的腔调,而让人物在沉寂沉闷的琐事中行走。说是知青小说,更的的其实包藏了“越界”的心思,他详尽记下乡村四季农田劳作的工分账单,记下当年衣物食品的价格明细,记下“竹窝里”家家户户的来历与去路,也就记下了“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真实状况与社会文化形态,无意或有意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备忘录。更的的假借知青的炉灶,煮出了一锅“文革”城乡世相的新米饭,再添一把柴,人性焦煳的锅巴就有了嚼头。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以乡间俚语“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命名的书名,我曾误以为是一部俗滥的言情小说。读完该书,洗心革面,脑子里跳出一个词“空耗”。

  “空耗”的不全是青春期蓬勃的情欲,而是人的生命能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体与精神资源,在庸常乏淡昏黑饥饿的等待中,白白损耗、消磨、直至萎顿溃灭。那是何等“反人性”的曾经。

  于是,“鱼挂到臭,猫叫到瘦”——便成为一个时代的形象特征。

  30多年前,我曾在杭嘉湖北部一个富庶的小村,短暂插队三个月,与该书描述的太湖流域以北的苏南农村生活,属于同一文化圈,因而颇感亲切。那一带民风开化,乡间的男欢女爱,确有摸“亲家母”(即情人)之风。我的医生外公曾是颇受小镇女性喜爱的“亲家公”。或可证实更的的此说并非杜撰,经得起读者检验。

  知青文学30余年后,更的的以新的面目悄然而来。好小说自当不断超越前人,这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