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高了消费者胃口,但又舍不得真正放出低价。
由京东挑起的电商价格战已“酣战”数日,但战局发展却与以往大不相同。消费者发现,在这次号称“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价格战”中,很难有便宜可占。原来在传统零售业中的一些猫腻,也出现在电商业中,比如先调价再降价、声称打狠折的商品没货、同样商品在不同网站上显示型号不同等,都让他们很困惑。
据央视报道,在这次电商大战中,虽然看上去降价商品很多,但实际上,降价商品中一半是缺货,以京东为例,其总体价格反而上涨了1.2%左右。
舆论对这次电商价格战的集体质疑,令人玩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曾爆发了多次价格战,从整体上来说,价格战向市场提供的是“正能量”,比如倪润峰在上世纪90年代发动的彩电价格战,一度使洋品牌溃不成军,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几年前国美发动的家电价格战效果也差不多如此。
但这次由京东发起的电商业价格战为什么会遭遇喝倒彩?有两点原因不能忽略,其一,不够纯粹。至少在表面上,价格战参与者都显得不够诚意。众所周知,价格战是把双刃剑,一面是割向竞争对手,一面是割向自己,其本质是通过让利获得市场份额,但这次,几大电商企业却都试图把本应向自己的这一面割向消费者;其二,这次价格战打得太高调了,参与者放出很多振奋人心的口号,比如“大家电3年内零毛利”、“让物价回到四年前”等,挑逗了消费者的情绪,调高了消费者胃口,但又舍不得真正放出低价,消费者希望越大,自然失望也越大。
价格战本身无所谓对错,但变味的价格战却只能起到负面作用,久之则引起消费者的厌弃。这次电商价格战中,参与者除了在价格上没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之外,在宣传上亦显得过犹不及。消费者听到大量的豪言壮语,企业家仿佛在发动一场为民除害的“圣战”,似乎他们不是在进行市场竞争,而是在向暴利、贪婪与腐朽模式宣战,这种类似民粹主义的“宣战书”,或许能够在一时煽动起消费者的支持与非理性支出,但在本质上却与市场精神相悖。
□信海光(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