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不久,David F. Swensen在耶鲁大学做了一次公开报告,其真知灼见令人过耳难忘。这位与巴菲特并称为世上仅有的两位真正投资者的基金经理,在他的《不落俗套的成功》一书中对共同基金持有人的择时交易进行了详实分析,通过对投资者在1987年10月股市大崩盘前后和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对基金配置情况的研究表明,基金投资者在牛市买进并在熊市卖出,事实证明了基金投资者的择时交易反倒演变为追涨杀跌,使投资者的荷包大为缩水。
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在择时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为了研究我国基金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情况,笔者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即股票型、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通过观察在不同市场表现下,从基金发行到保有规模的变化来论证。
首先,从历年基金发行募集规模表现来看。股票型基金募集规模与股票市场的表现完全吻合。
其次,从季度基金绝对保有规模与股市表现来看。在2007年全年里股票型基金保有规模迅速上升,而在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的一年时间里,虽然上证综指从历史最高点6124点下跌到1664点,但股票型基金的绝对持有量却未有显著变化,倒是货币基金明显表现出在牛市萎缩而熊市扩张的“安全港”特征。
第三,从各类型基金产品占比情况来看。股票型基金占比从2007年四季度的高占比一直坚持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却在2008年第四季度时突然出现明显下降,持基信心消失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投资者都在憧憬着能“低买高卖”,在股市高点时减持股票型基金或转换为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实现最好收益;而在股市低迷时则买入股票型基金,捕捉住最好的投资时机。但当市场持续高涨而人声鼎沸时,抽身而退需要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思维与勇决。
兴业全球基金 黄雪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