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娱乐新闻·关注(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娱乐新闻·关注(三)

不迁往郊区,没有二次起飞?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010年8月18日,《建党伟业》在中影数字基地开机,黄建新、刘烨、李沁、韩三平(左起)出席。图/CFP

  ■ 数字基地

  耗资20亿拍摄制作一条龙

  “北影厂其实十年前就开始筹划搬迁”,文化中国传播集团副总、影视策划人杨劲松认为,这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厂型的拍摄基地肯定要往地价低、地方大的郊区迁移”。而记者在采访中影数字基地相关负责人时获悉,“从2008年基地开业起北影厂的制作就慢慢往这边搬,持续了好几年”。

  耗资20亿人民币建设的“基地”集影视拍摄、声音录制、数字加工、胶片洗印以及动漫、游戏、广告、制作、设备租赁、光盘生产等于一身,可年产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今年6月有报道称,北京电影洗印厂关门,也是部分搬迁到了怀柔。

  与北影厂相比,“基地”不但提高了效率,规模也扩大了好几倍:摄影棚有16个,最大面积达5000平方米,堪称世界之最。《梅兰芳》《苏乞儿》《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大片都在这里拍摄。

  ■ 业内观点

  悲 导演陆川仿佛在拆自己的家

  北影厂拆迁令很多明星及网友都表示非常不舍。

  导演陆川在微博上就感慨称“仿佛在拆自己的家”,有网友也感叹这些都将成为历史。记者于8月20日在北影厂走访时也遇到了特意来此拍照留念的影迷,更有网友呼吁,北影厂旧址可以做博物馆。

  赞 影视策划人杨劲松 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有业内人士表示,北影厂搬迁不用过分苛责,这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中国传播集团副总、影视策划人杨劲松告诉记者:“国内电影产业,民企掌握的是创作生产力等软件部分,而国有电影企业优势则在硬件,比如说摄影棚、外景基地、流通渠道等。北影厂其实十年前就开始筹划搬迁,在产业发展背景下,工厂型的拍摄基地肯定要往地价低、地方大的郊区迁移,也能适合日益壮大的电影拍摄剧组,此外拍摄人员去郊区较为安静的地方创作也无可厚非。”

  弹 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 中国电影被财富“摧残”

  而谈到北影厂的这次拆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则在微博表示,“不交出北三环的地,哪来资金在怀柔二次起飞?哪来资金重置电影设备?谁知道近十年国家已经几乎一分钱都不给中影了?”

  在赵宁宇看来,国有电影制片厂以往都设在城市郊区,但在近十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中,郊区变成“市区”,“对于土地和财富的贪婪,成为摧残中国电影的重要力量。都拆了。数年前,长影红旗街的厂区拆了,上影漕溪北路的厂区拆了,北影北三环的厂区早卖了。峨眉厂的地没卖,准备做影院等经营性开发。这大致就是为新中国贡献了无数利税和优秀影片的老国营厂的‘被命运’”。

  ■ 北影厂的四次搬迁

  ●建立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接收北平后,在新街口原来的国民党中央电影制片三厂的位置,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后,“北平电影制片厂”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

  ●第一次搬迁 1954年,厂址从新街口搬到了安定门外小关的位置,建筑式样和格局上都照搬苏联模式,这些建筑直到1959年才建设完成,有些建筑现在还保留着。

  ●第二次搬迁 1966年,搬至北太平庄的原铁道部党校,也就是现在的“中央新影”的位置。

  ●第三次搬迁 1971年,第三次搬家至现在的位置——北太平庄原总参测绘学院旧址(如今的北三环中路77号)。根据公开报道,第三次搬迁后北影厂新造了3座建筑,包括一个摄影棚群,一个特技棚,一个录音棚。摄影棚群就是在学校的一个足球场上建起来的,当年这是一个八条跑道的标准田径足球场。上世纪70年代北三环一带还算是郊区,周边还有农田,西边的马路上还有猪圈,比较适合影视剧的拍摄,如今这里已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周边高楼林立。

  ●第四次搬迁 2008年7月,中影怀柔数字基地建成,北影厂开始第四次搬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