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公众而言,决算这一专业术语显得有些远。事实上,真有那么远吗?决算是什么?简单地说,决算报告是告诉公众,纳税人的钱是怎么花的。比如三公经费花了多少,人员工资花了多少,大楼水电花了多少,一些民生项目花了多少。“三公经费”,上学、看病、就业“三难”,这些都与预决算这只“看不见的手”有莫大关系。
主讲人: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韩杰、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申请预算公开“第一人”吴君亮
决算怎么看?
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及云里雾里的说明,对公众而言,怎么才能看懂决算?
吴君亮:决算要看的,就是和预算比对,看钱花得多没多,花得少没少,花得效率高不高。
举例说,三公经费预算是100万,结果你花了300万,那就花多了;
比如说建设一个医院花5000万,结果你这5000万待在账上没动,那就是花少了;
比如修个水池一般只需要1万元,结果你花了3万,那就是效率不高。
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项,预算和决算差别不应该太大,否则就说明你的预算制定得既不严肃也不科学,花钱随意性太大,这样的预算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曾康华:一是看预决算的变化。二是公众一般比较关注三公经费等特殊事项,所以可以多留意这些内容。
在预决算变化方面,由于经济运行有不可预估的因素,因此相对于预算而言,决算肯定会做一些调整,这是当前决算报告不能跟预算报告完全一致的客观原因。当然,主观上也会有原因,比如会存在花得够不够,花得多不多,效率高不高等问题。
比如此次旅游委公布的决算报告中,“三公经费”中的出国经费增加了100多万。其解释是说海外旅游人数下降,所以加强了出国旅游推介。如果要支持这个论点,那么旅游委在说明中,还应该提供旅游人数在什么时段有了下降,下降多少;推介之后,是否有人数的增加。如果有,这个资金的增加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那么这个钱的使用效率就很低。
跟我啥关系?
决算的数据庞杂,且覆盖领域极其宽泛。那么,如何看到对我有用的信息?
吴君亮:可以分门别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看。比如就北京而言,幼儿园上学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那么,我就可以到教委的决算报告中,寻找教育投入方面的数据进行比对。看当年教委总支出额是多少,教育投入是多少,其中幼儿教育占比多少,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从当前来看,幼儿园由于不是义务教育,投入的金额显然就偏低。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教委的三公经费是多少,行政经费是多少,然后跟教育的投入进行比对,也可以得出结论。
北京的幼儿园信息公布不够详细,事实上,一些政府部门的机关幼儿园享受着财政补贴,却为少数群体服务。一个比较详细的决算报告,应该也能反映这些信息,现在做得还不够。
曾康华:每个人的生活都跟很多部门息息相关,因此必然有你关注的内容。比如北京一个月前的暴雨之后,很多人就关注北京地下管网的建设和财政投入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水务部门的决算支出中,看城市排水的支出是多少,占部门支出总额的比例是否合理。
同时,在信息完整的情况下,还可以纵向对比,看每年的数据有多大的差别。
当然,这种投入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在灾难发生后,这方面的投入可能就会大幅增加,那么,明年我们在看决算报告的时候,就可以对此项问题进行比对,看投入到底增加了多少,花到了哪些地方。
看不懂怎么办?
预算的专业性确实存在,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不少人说看不懂。那么,该怎么办?
吴君亮:决算报告很简单,讲的就是怎么花钱。如果你公布的内容足够详细,比如住房补贴里,每个人发了多少房补;交通投入上,建了多少公里道路,设了多少红绿灯;高校都哪些实验室有哪些经费补助。如果这些信息有,任何人都能看懂。
现有的看不懂,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缺失所致。
从专业上讲,预算有类、款、项、目,通俗地说就是有大账、中账、小账、细账,但现在只给老百姓看一个大账,最多到中账。可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是小账和细账,只有小账和细账才有“真料”。“现在公布出来的账本,老百姓当然看不懂,因为所有的线索一走到中账就戛然而止,线索突然中断,变成了迷宫,然后把这个责任甩给你,说需要专业知识才看得懂。”
曾康华:对公众而言,现有看不懂决算,一方面是不够详细,一方面是数据庞杂。
举例来说,一些部门涉及的项目可能有上千个,简单罗列出来,就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看;同时由于这些项目只有名字,没有详细的说明,看起来也觉得是雾里看花。
因此,建议今后对公开内容进行梳理。要强化公众关注的内容的细致公布,比如民生领域的投入,三公经费等,而一些专业性强的,则可以公布得粗放一些。
好的报告什么样?
如何有一个让大家看得懂又满意的决算报告?当前是否存在障碍?
韩杰:当前决算报告的编制,分为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两种。公布的是按照功能分类的版本。以功能分类,我们可以看到经费支出的完整的框架,比如以教育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分别投入了多少钱,非常清晰;但如果以经济分类来说,这些信息就打散了,看不到了。因此,并不能单纯说谁好谁不好。
决算报告的公开,说到底,是政府部门向公众交账的一个过程。它公布得越来越详细,越来越透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吴君亮:还是要更详细。在有各项表格的情况下,每个表格后面都应该辅以较为详细的说明。政府部门有一定金额的开支是必须的,但究竟这个钱花得是否合理,需要向公众解释清楚。只有说清楚了,公众才能认同,同时也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香港现在的预决算公开就很细,一个报告上千页,做得很好。
曾康华:不同人有不同需求。比如我在高校做研究,现有的数据基本上已经能满足要求。但假如我还想进一步了解一些详细信息,可能就中断线索了。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公开细致程度的问题。足够细致的报告,会增加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但就报告本身而言,肯定会让公众更满意。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