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人才周刊·沙龙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4:人才周刊·沙龙

校长眼中的国际视野

2012年08月2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刘学言,北京力迈外国语学校校长
刘志毅,八中怡海国际部校长
Peter, 常春藤国际学校校长
王静,北京市剑桥中学校长
王广发,王府学校董事长

  8月22日,由新京报主办的第二届第三期“暑期校长论谈”在北京紫砂艺术馆举行。在本期活动中,来自王府学校、北京剑桥中学、北京力迈外国语学校、八中怡海国际部、常春藤国际学校的5位校长,就民办中小学的差异化发展和国际化内涵畅谈了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1差异化

  从公办学校干不了、干不好的部分着手 

  新京报:据媒体报道,2012年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民办中学学生占全市中学生人数的9%,小学占到5%。有分析认为,民办教育一靠特色,二靠建立在特色基础之上的质量,没有这两点,很难获得长远发展。民办中小学如何才能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刘志毅:差异化是民办教育的优势,也是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区别的特征之一。公办教育不容易出特色,因为大家都是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文件指导下,用同样的书、考同样的书,特色教育只有放在民办校上。

  根据《教育法》对民办教育的定位,它是对公办教育的补充。但在我看来,以后民办教育未必只是补充,这取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程度。但目前,在现有的体制下,资源分配不一样,民办教育要想生存发展,还是得从公办学校干不了、干不好的部分着手。

  对民办校而言,谈差异化的前提是先得把同质部分的质量搞好。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中小学教育,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阶梯形、体系性是一致的,培养目标、成长标准、考试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在这些同质的部分,必须保质量以求生存。

  民办中小学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主要是生源之争。民办校要想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就必须满足不同类型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一方面,民办校会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会研究政府不允许公办校涉足的领域有哪些潜在需求。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民办教育的创新常常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和风险。

  王广发:差异化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对自身有明确定位。民办学校更多面向的是国际市场,而公立校面对的则是国内教育市场。民办校的存在是为了实现部分学生的市场需求、解决多元化需求与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民办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快速与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接轨,如若不然,人才培养就无法与国际市场的需求接轨,人才、教育、产业、经济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民办校要真正办出差异化,在教材、教学、教法、社会实践、考试等各个方面都得有差异化,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也赋予了民办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的可能性。

  2教育创新

  民办学校更有可能实现素质教育

  新京报:与公办校相比,民办校是否更有创新的动力?目前,各校目前在教育创新方面都有哪些新举措?

  王广发:我们教授的是全套美国式的课程,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做的研发创新也非常多。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就和美国大学理事会合作,用卫星加宽带向盟校实况转播课程,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进行互动,同时我们也保证了盟校之间教育体系的一致性,更好地利用美国的教育资源。

  Peter M.SoL:我们未来将全力打造高科技的教育环境,包括现在已经实现的可以让学生在Ipad上学习加拿大的课程。未来,我们将实现“无纸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我们研发的各类学习软件在电脑上学习相关课程。

  王静:我认为民办学校更有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学生不只需要学习书本知识,更亟须提高社会生存能力。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为期一个月到40天左右的社会实践,老师带着孩子从大连到三亚“游学”,让孩子自己去求职、去打工,学习生存技能,也会带孩子去贫困山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反馈说,孩子在这样的游学之后发生了蜕变,变得自立了,也会关心父母了。

  刘学言:我们去考察了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回来后对学校的外教课、艺术课、科学课等都进行改革。以生物课为例,我给老师订了目标,从4月份到7月份,孩子得能认识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老师不是在课堂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学生去香山、鹫峰森林公园等实地考察。

  3国际化

  国际化不能排除中国自身优势

  新京报:教育国际化是近几年的热词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对基础教育而言,公众还有诸多疑问,国际化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向英美、西欧教育看齐”、“国际化要去中国化吗”、“是不是合作办学、办国际班、引入国外教师就是国际化”?

  Peter M.SoL:从事教育行业40多年来,我见过许多优秀的公办学校,也在加拿大、中国、巴基斯坦负责管理一些私立学校。在我看来,不管是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有引入国际课程的必要性。所谓国际化课程更多关注国际化的内涵,即国际视野、全球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国际公民。对常春藤国际学校而言,国际化意味着提供中西方最好的教育组合。为此,我们在学校建设的细节之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在老师招聘选择时都秉承这一理念。

  刘学言:“国际化”说得很多,但许多人对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却了解并不深刻,这也是民办学校大有可为之处。想明白国际化教育的方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民办校会发现,其实面临的来自公办校的竞争也不是特别大。就好比人们常说的,不同深度有不同的鱼,民办校一旦细分,各自都会有鲜明特色,也会吸引不同人群。

  刘志毅:我认为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体制内教育的国际化改造。这意味着教育体制、评价标准等多方面都要进行调整,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不是公立学校办个国际班就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针对出国人才的培养,这就涉及到与国外高等教育体制的接轨。民办基础教育要在国家义务教育标准中搁上国际化作料。举例来说,上好中文课也是国际化,因为国际化的内涵下不能排除中国自身的优势。此外,还要加深学生对国际文化的理解,了解其他国家人的思考原则、文化背景、价值观,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就我们学校而言,我们的国际教育方案是双轨的教育,也就是在各个年龄段里面都有比较完备的国内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国家教育纲要各年龄段课程标准来完成。同时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开始国际课程。中国老师完成中国课程,加拿大和美国老师完成国际课程,一个学生到我们学校以后,从幼儿园开始就能享受两种语言、两个课程体系的双轨同步教学,所以学生出来以后他们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对于中西科学技术人文知识掌握方面,英语掌握方面都是佼佼者。

  王静: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国际化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特长生。其实,我们现在实践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做法很多就是借鉴了国外大学,包括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供普适性的基础课程等。

  【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王广发,王府学校董事长

  王静,北京市剑桥中学校长

  刘学言,北京力迈外国语学校校长

  刘志毅,八中怡海国际部校长

  Peter M.SoL, 常春藤国际学校校长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