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近十年,武汉的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不断外扩。原本生活在城市周边的菜农,生活、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村庄变成了社区,农民变成了居民,也有了社保、医保、养老金。壮劳力进城务工不再种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挑担卖菜的景象,也将成为渐行渐远的绿色记忆。
6月7日上午8时15分,伴随着呜呜的汽笛声,一列墨绿色的火车慢慢地驶进了武汉市九峰乡何刘村站台。菜农们吃力地将装满蔬菜的箩筐挤进火车。
这列武汉仅剩的绿皮火车是当地铁路工作人员的通勤车,如今也是何刘村菜农的“运输车”。
清晨5点,何刘村的胡早英和丈夫已经起床在离家不远的菜地里忙碌着。一个多小时后,两大箩筐就装满当下的时令菜:汉菜、豆角、韭菜、空心菜。胡早英小心地将装在筐里的空心菜压了压,以便能装得更多。
雨后的何刘村,地里的蔬菜长得特别的快。“吃不完,拿点出去卖。原来我们村都是卖菜的。现在只剩一些六七十岁的阿公阿婆去卖菜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胡早英说。
何刘村离武汉二十多公里,村里原有300多人以进城卖菜为生。不过城市外扩的步伐渐渐逼近了这里。何刘村的土地已经被征用了。村庄即将变成社区。村民已完成由农业户口到城市户口的转变。全村老少一起卖菜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只剩百十来号老人在往城市里挑担了。
由于蔬菜产量大幅减少,菜农们不再包车进城,路过村里的铁路职工通勤车渐渐成为村民的顺风车。原本搭车需要1.3元的路费,几年前铁路方面为了照顾村民,免去了他们的搭车费用。
一场夜雨让何刘村的乡间土路在清晨变得十分湿滑。胡早英准备出发了。家离火车站还有一公里,胡早英的丈夫帮妻子将两箩筐菜挑到火车站。站台上已经坐了十几个人,每个人都带了两箩筐的菜。
火车进站后,胡早英的丈夫将箩筐放在车厢离出口最近的地方,然后默默地离开了。
上车坐定,车厢里的菜农们便开始忙碌了起来。有人在将散乱的菜从筐中拿出整理,掐掉老的菜根,扔掉破败的菜叶。有人拿出秤,将蔬菜按斤两分好若干堆,再用草绳整齐地绑成小捆。
喧闹声在车厢内回荡,菜叶上渗出的水让车厢地板变得湿漉漉的,有些湿滑。每到何刘村站,列车员都会过来维持一下秩序,提醒乘客注意脚下安全,强调菜叶不能乱丢,以免影响卫生和坐火车上下班的铁路职工。不过警告通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随着火车窗外楼房越来越多,火车离城区也越来越近。一些菜农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下车,然后找一些人多的小区闲地聚集摆摊,当然他们也时常要躲避当地城管的驱赶。
胡早英在武昌北站徐家棚附近下了车。这里有一个小菜场。菜农一到,菜场立刻热闹起来。附近的村民纷纷赶来购买新鲜的蔬菜和田里的小河鲜。在徐家棚居住了20年的陶永忠一直在这里买菜。“挑来卖的菜新鲜好吃,农民自己种的,跟大棚里出来的蔬菜味道不一样。价格也公道。不过现在挑担来的菜农越来越少了,过不了几年只能去超市买菜了。”
上午11时,胡早英还剩下几把空心菜没卖完,于是她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起来。“如今地都被征用了,我们就在自留地种点菜自己吃,吃不完的,就这样搭火车进城换几个零花钱。”胡早英说,“村民都已经上了社保、医保,现在一个月也有1080元的养老钱了。以后卖菜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了。”
新京报记者 秦斌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