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评论
8月29日,天津大学新生开始到校报到,学校计划在新体育馆内搭建200顶爱心帐篷,免费提供住宿、洗浴、饮用水、空调等生活保障,为遇到住宿困难的家长提供住宿需求。(8月30日新华社)
新生开学,家长送行,已是开学日的一道景观。不少送校家长,远道而来、囊中并不宽裕,抑或是恰逢附近旅馆爆满,遭遇住宿困难。2006年,就有媒体曝出:清华大学开学头一天,百余外地新生家长露宿操场。消息甫出,令人动容。
在此情境下,不少高校开始免费为家长提供起住宿来,譬如华中师范大学,连续六年在体育馆为新生家长打地铺,方便他们夜宿;而天津大学则更进一步,以更具私密性的帐篷,为家长们提供了“避风港”。
免费提供“爱心帐篷”,无疑是好事一桩。它让很多家长免于露宿在野、风雨无遮的卑微感,感受到了贴心关怀,也展示出亲切的姿态。在细致关照下,家长们也会增强对高校的情感认同。学校和家长的情感隔膜,也会消减不少。
《毕业生》杂志曾在家长群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据不完全统计,75%家长希望在孩子入学时陪伴在侧,“希望去了解学校情况,看一下孩子未来四年的居住环境,分享喜悦,而不单纯为了去张罗什么。”很多家长送校,就为感受下“上大学”的氛围,弥补旧时缺憾;或者是见证孩子的入学“成人礼”,因为大学生活也是成年人的标志性开始。
若是在此之外,家长还能得到学校的“礼遇”,自然是又一重收获——学校对他们的照顾,会转化为他们对高校人文厚度的认知和信任,对子女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自然会更加安心。
不是每个家长都物力充裕,学校能以温情面目示人,而家长也心甘情愿接受这种好意,这本就是良性的互动。试想一下,若学生看到父母睡帐篷的图片,想必会对亲情多份体味,对学校的归属感也在增强。至于上纲上线的解读,抑或对学生“独立性欠缺”的批评,或属过度阐释了。
□佘宗明(大学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