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发布
慈善机构获捐善款,相关人员是否该提成,这个问题本身就富有争议,在“慈善公信力”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更是欲静难止。
12名员工在4年多时间募集了2364万元的善款,这曾让浙江金华的网络慈善平台施乐会广受赞誉。施乐会在求助者和捐助人之间搭建平台,承诺“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的手中”。不过,当施乐会“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的消息一出,上述承诺被网民指责为“骗捐”。
那么,获捐善款可以提成吗?
根据新京报“京报调查”(新京报《评论周刊》与清研咨询联合推出)的调查结果,多数人持反对意见,63.2%的受众认为“不能提成,善款不能专用,有骗捐嫌疑”。只有不到三成(28.3%)的受众认为“可以提成,可以激励工作人员拉来更多善款”。
尽管多数人表示反对意见,但不可否认,在慈善事业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少机构倾向于采取“提成”这一经济手段。如果这样的话,提成比例控制在多少合适?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受众建议控制在5%以内,其中66.9%的受众建议控制在3%及以下,19.7%的受众建议控制在3%-5%(包括5%)。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此次施乐会“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的消息一传出,就引起舆论几乎一面倒的质疑。
据一些慈善机构工作人员透露,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刺激,不少慈善机构获捐善款的数目不容乐观。
那么,哪些办法对激励慈善从业者更有效?
在这个多项选择中,排名第一的是“通过荣誉进行奖励”(68.3%),排名第二的是“媒体多一些宣传报道”(51.9%),排名第三的是“精神上的感召”(43.9%)。
可见,在泛道德化的环境里,受访者对慈善事业的期待更多是“道德化”,而非“专业化”。
新京报记者 高明勇 实习生 陈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