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北京的酱园子

2012年09月0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吃了吗您呐

  说起京城的老字号,不能不提前门外的六必居。六必居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到今天已有480多年历史,算得上是京城里最老的店铺之一。有一首《竹枝词》专门描写六必居:

  □崔岱远(文化学者)

  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

  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至于这家老店名号的由来有许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这家店起初经营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柴米油盐酱醋”,只是不卖茶,所以叫六必居,而酱菜不过是经营的品种之一。后来因他家的酱菜色泽鲜亮、口感细腻,深受各方顾客喜欢,渐渐专门做起了酱菜。据说直到今天那匾上的“六必居”三个字依然是明朝著名的大奸臣兼大书法家严嵩的真迹。不过,这三个字却没有落款。这又是为什么呢?

  传说当初六必居的东家想请严嵩题字,就买通了严嵩的小妾。可让身为宰相的严嵩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店题字,小妾也说不出口。于是,她灵机一动,天天在纸上练“六必居”三个字,故意写得歪歪扭扭。一天严嵩看见了,说道:“瞧你,这三个字怎么总也写不好呢?我给你写个样子,你照着练得了。”于是,泼墨挥毫,写下“六必居”三个大字。小妾把这三个没有落款的样板字偷偷送给了六必居的老板,就有了今天的老匾。

  六必居的酱菜醇雅咸香,在明清时就已经是京城家喻户晓的名吃了。那时候,上至达官贵人的豪华宴席,下到贩夫走卒的家常便饭,北京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六必居的酱菜。无论是一碟酱甘露,或是一块酱疙瘩,也甭管就着香粥喝还是就着窝头吃,都那么爽口,那么舒坦。于是,那些朴素的小酱菜一直传了五六百年,真可谓是源远流长。

  六必居的酱菜是典型的北方风格,而北京的另一家酱菜老字号天源酱园可就有些南味儿了。天源酱园起家在同治年间,比六必居小了三百多岁。当时的京城里已经有了很多江南籍的官员,市场上各种南货也成了一种时髦。于是天源酱园另辟蹊径,请来了江南师傅,做起了桂花糖熟芥、酱芽姜等口味微咸偏甜、齿感鲜爽脆嫩的新派酱菜,而且工艺别致,用料考究。有了这份别致和考究,自然能够做出极致的美味来。天源酱园的酱菜一炮打响。苏州籍的状元陆润庠还专门为他家题写了 “天源号京酱园”的金字招牌,传到今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