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艺术区溯源
方家胡同46号院
东西走向的方家胡同,多种历史气质在这里叠加。这里被传统文化所环绕,北邻国子监、孔庙地区,东边是雍和宫,南边是首都剧场,西有钟鼓楼等;民国时期,早期机械工业在这里落脚;解放后,方家胡同成为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也曾改名为红日北路七条。方家胡同46号院曾是机械维修站,一直运转到21世纪初期。2008年,胡同里的工厂方家胡同46号院变身,成为以“跨界艺术、分享未来”为定位的艺术区,曾被称为“胡同里的798”。
“总是有各种口音的小青年问我,方家胡同46号院怎么走?”在这条胡同里住了近40年的张会清说。但在他的记忆里,还停留着工人进进出出的情景:“工人不多,大多都不住在胡同里,骑着自行车来,和方家胡同小学的时间节奏差不多,八小时工作制,早出晚归,大家互不干扰。虽然不是街坊,但是白天见了都会点个头。”那时,方家胡同46号院的准确名字是:精密机床厂修理总站。“那个时候只有重要的、精密的仪器坏了才往这里送,一点儿都不吵。”
被抹去的“机床胡同”时光
那是一段被称为“机床胡同”的时光,却没有给胡同中的居民留下喧嚣的印象。翻开中国机械工业史,中国机床骨干企业有“十八罗汉厂”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只有在上海等地有少数企业能够制造一些简易机床。1952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具机会议,为此后国家机床工具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此后,参考苏联专家建议,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通过对部分机械厂的改扩建和新建,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机床行业,其中确定的18个骨干企业被称为“十八罗汉厂”。“被称为‘过江罗汉’的北京第一机床厂就在我们方家胡同。”张会清说。
为什么选择方家胡同?“因为之前日军占领时期的铁工厂、国民党接管时期的官办第一机器厂、北平市企业公司机器厂、北平第六修械所都在此落脚。1949年6月,北平机器总厂也将这里定为厂址,1950年8月改名为北京机器总厂。1953年北京机器总厂划分为北京第一机床厂和北京第二机床厂,这里又成为第一机床厂的厂址,至建国门外新厂建成后才迁走。”张会清觉得,“现在来看,全部都是历史问题”。第一机床厂迁走之后,这里作为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办公用房,现在胡同里还有“中国机床总公司”的大牌子,只是所有工业化生产的痕迹都已经抹去。
“方家胡同在北京的胡同里不算有名,但是位置很重要,靠着国子监啊。”胡同里的另一位老居民修希亮补充道,“还有著名的方家胡同小学。”这是一个建在王府里的小学,“能上这个小学,说起来有点骄傲”。老舍曾经在方家胡同住过。1918年9月,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即方家胡同小学)校长。据说老舍经常去隔壁的京师图书馆读书,其长篇小说《赵子曰》中,有一个“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原型就是方家胡同。
胡同灰色底调上的红色外衣
2008年的一天,张长城“发现”了方家胡同46号院。在他的记忆里,那个时候,这个院子里的草长得老高,还有一些坏了的大机器,厂房破破烂烂的,大多都是危房。“我自己一直都关注旧城改造这个话题,当时就觉得这就是‘城市活化’的载体啊。这个院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正处于北京文脉的中心区域,周边环境对我很有吸引力。”作为一个舞者,张长城当时是北京现代舞团的总监,“我希望能够在胡同里有一个地方,高雅艺术和市井生活可以有交流,艺术和艺术家都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张长城所说的艺术,是“各种艺术门类”,所以后来才有了以“跨界艺术、分享未来”为定位的方家胡同46号院艺术区。
“当时朋友们帮着想了各种名字,什么艺术家公社啊,但都太乌托邦了。”张长城觉得,“什么人在这个院子里,在这个院子里做什么事,才决定这个院子的属性,而不是怎么去给它命名。”最后,这个定位为艺术区的空间还是沿用了它本身的地理名称:方家胡同46号院。对这个名字,最早入驻方家胡同46号院、一段时间内曾被称为46号院院长的张长城觉得实至名归:“如果叫那些乌托邦的名字,今天会觉得很滑稽。”
2008年下半年,张长城大半时间都在46号院的工地上,眼看着破败的厂房被改装成LOFT艺术空间。原本厂区里还有几件废弃的大机器,“马上就被人扔了”。张长城觉得那本来可以是这个厂区的装饰标本啊,但“扔了就扔了吧,也没什么好惋惜的”。回想起来,关于这个院子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在这段时间:“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我们考虑那个最大的车间怎么加固的问题,想在外面套个壳子,可是用什么材质想了好几个月,最后用了钢材,油漆成红色。”
如果站在高处俯瞰,46号院这红色的外衣在胡同的灰色底调上格外鲜明。过去几年,院子里那个最大的车间是北京现代舞团的排练厅,里面却只有幽暗朴素的舞台,纯粹以身体的动作来进行内在表达。如今,这里已经易主,转手给一家电影制作公司。新的装修工作正在进行,正在被刷上新的红色,楼顶正在被装修成一个露台,鲜嫩的植物会被装进玻璃房里,适合举办一场发布会或者小型酒会,有一种悬浮于北京腹地的高雅和时髦。
餐饮?艺术区?谁是谁的辅助部分?
张长城离开了。提起方家胡同46号院,他不愿多说,只说是“那个院子”。四年之后的现在,依然留在方家胡同46号院的人并不多,云南佤族人艾芒是其中一个。2008年,艾芒来为他的餐厅埃蒙小镇考察选址,虽然感到“胡同里肯定不是做一个餐厅最好的位置,但是我觉得我的顾客肯定是回头客”;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很喜欢胡同,当时觉得应该利用这个院子好好做做胡同文化的内容”。
“作为一个艺术区,我觉得应该好好发展几个重要的文化业态。”艾芒觉得,方家胡同46号院这个空间最应该重点发展的就是剧场和住宿。院子里有一个利用原来的工厂宿舍改造的酒店,虽然墙上有“胡同酒店”的称谓,“但其实内在没有体现出任何胡同文化,完全就是一个快捷酒店”。艾芒曾经去旁边的小剧场看过几次现代舞和话剧,又听了一场有关邓丽君的音乐会,当时来的人还挺多。
当年厂区内废弃的几个大缸被艾芒拿来,在店门口做成了几个循环水小景观,“效果还不错”。“这个院子曾经比较热闹过。”在艾芒看来,“要是坚持下来就好了。”虽然院子里很多店名没有换,但是“老板可能换了好几个了”。没事的时候,艾芒就在二楼呆着。正是北京最美的时节,偶尔还有鸽子成群从天空飞过。
入驻46号院的时候,艾芒是想通过这个艺术区的氛围来带动餐饮,餐饮只是一个艺术区的辅助部分;但是几年过去后,这种情况有点反过来了,“现在人们是说,去方家胡同46号吃个饭吧”。这种印象也是方家胡同里原住民的印象。张会清和他的老街坊一般都定义46号院就是个“吃喝玩乐的地方,周末晚上喝完酒就砸车砸玻璃,干什么的人都有,吵得我们睡不着觉”。
■ 入驻者说
创意文化园区须在商业和文化间保持平衡
●张长城,现代舞舞者,方家胡同46号院艺术区最早入驻者
在解放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中,国内有很多城市出现了无数个像方家胡同46号院这样的地方。现在这些工业化遗迹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不是文物,但又留着时代的痕迹,在旧城改造中完全可以“活化”,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元素。
我比较看好台北做的一系列创意文化园区,如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这本来是座建于日本殖民时期的啤酒厂,酒厂迁移之后,这个区域曾经闲置十多年,经过整修,现在是创意文化园区,有装置艺术区、二手市集、剧场与音乐演出,重新酿出一段艺术新生命,体现出台北味道。在欧洲,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工业遗迹的新生,最著名的就是鲁尔工业区。
在中国要做创意文化园区,我觉得在管理模式上应该创新。一是要有政府支持的平台,二是要有企业社会资本的进入,三是要由公益机构来运营。去看所有运营成功的案例,都是这三方合作平衡的结果。如果是一个创意文化园区,在商业和文化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要不然,你会觉得一个创意园区在最初的时候,还保持了一种野蛮的生长力,但是没过多久,就演变成商业的油滑了。我个人认为方家胡同46号院还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只要这条胡同还在,这个院子没被拆。
文化园区应与胡同居民和谐共处
●何戍中,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
我们这个办公室也是方家胡同46号院最早的一批入驻者,作为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北京腹地办公,但要选择一个四合院作为办公地点,要么太贵,要么太破败,都不适合办公。
方家胡同这个位置了不得,是儒家传统文化最中心的区域,加上这里的工厂背景,这条胡同的历史非常厚重,它是层层叠叠在一起的。如果说做一个文化园区,需要好好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而不是各种业态的简单加法。
从我的工作角度而言,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开展的时间还很短,现在还在一个过程中,谈不上成功的案例。文化遗产能够留下来,这就是一个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改造过程中不要对它进行二次破坏,要和周围的环境风貌保持一致。另外,胡同里的文化园区处于居民区中,一定要和居民和谐共处,而居民的生活本身其实也是文化遗产。但我注意到,方家胡同46号院的各种活动已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例如停车位的问题。
如果说2008年,我们对这个院子的不满是二三分的话,现在这种不满恐怕有五六分了。
■ 记者手记
从工业遗产到现代消费温床
方家胡同46号院的门牌上有多种身份定义,“北京市机床厂厂址”是它最有价值的历史空间的养料;而诞生于纽约SOHO区,蔓延全球的艺术时尚空间概念LOFT,又潜入了北京腹地的这条毛细血管中,胡同里有“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礼堂、锅炉房、恒温车间……新一轮的厂房改造装修又在进行中,虽然内部空间早已置换一新,但是这几个工业化大生产的地理空间名字被强调凸出,改装完毕,成为现代消费最钟情的温床。
刚从CBD写字楼搬来方家胡同工作的聂笑,“太喜欢这里了,平常下班后都舍不得回家”。往东可以去北新桥,往西是安定门内大街,可以去鼓楼附近,或者,逛逛方家胡同也不错。方家胡同两侧,越来越多的小店都开起来了。聂笑觉得,“这里真是文艺青年呆的好地方”。
经常有剧组来这里取景,最近来拍戏的明星是彭于晏。张元也是这里的常客,会在院子里的“猜火车”吃饭聊天,偶尔会有电影放映。到了周末,这个院子中央又是举办婚礼的场地。刚刚过去的夏天有一个名为“映巷”的活动,免费放了不少电影。但方家胡同的老住户张会清觉得,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难道我们这些老人还会没脸没皮去看啊”。
方家胡同的老住户就奇怪了,“为什么现在大家说起方家胡同,就只剩下方家胡同46号院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