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像大师那样坚持理想

2012年09月1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在杨毅斌的工作室里,子晴和杨毅斌畅聊了一个多小时。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 本周出镜

  谢子晴 12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初一学生

  互动方式 与世博会北京馆设计师杨毅斌谈话1小时

  强二代关键词 创新思维、坚持理想

  一个是80后设计师,曾设计上海世博会北京馆;一个是90后初中生,喜欢画画、爱好马术,创作的美术作品曾在日本、美国获奖或展出。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80后杨毅斌与90末的谢子晴谈自己对艺术的喜爱,谈理想与现实冲突,谈何时该坚持自己的想法,谈什么才是决定能否成功的要义。

  聊天首先从谢子晴带来的画册开始。此前,在报名参加强二代活动时,子晴妈妈也在邮件里附上了2幅子晴在美国展览的绘画作品,“展出后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负面大于正面,而中外老师说的完全相反。美国的艺术同行认为子晴这样年纪画这样的画,明显成人参与痕迹过重,小朋友的天性没有了。而中国老师认为还要更专业和成人化。”子晴妈妈说。子晴也很迷茫,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希望设计师能给她一些意见。

  在1个多小时的聊天中,90末的谢子晴不断抛出关于画画、关于艺术设计行业乃至关于设计师个人经历的诸多问题,而80后的杨毅斌则像是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大朋友把自己的故事、经历的挫折与感悟原原本本告诉这个12岁的小姑娘。结束时,杨毅斌还送给子晴一本有关艺术大师达利的书,希望这本曾一下给他打开一片天的书也能给子晴带来更开阔的思维。

  回到家,子晴对妈妈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设计师对她的鼓励“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太介意别人的想法。”而获赠的那本书则让她大开眼界。

  ■ “强微”花开

  @京翰教育:乔布斯如果不创新,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如果不坚持,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公司。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创业,在创造,在创新。现在的中学生,只要学会坚持信念,未来的改变就在他们手中。

  @星座秘语_:“创新思维”和“坚持理想”这两个词语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我想问杨毅斌老师如何更好地用这两个词诠释“强二代”的品质。

  @手机用户2927640991: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就是能够把兴趣和事业完美结合的人。这也是每个人最希望做到的。

  ■ 对话

  关于绘画

  “画什么要比怎么画重要”

  谢子晴(以下简称谢):这是我8岁时画的,当时拿去美国参展,他们说我的画失去了童真,太成人化。为什么?

  杨毅斌(以下简称杨):衡量你的作品从成人角度来说是不错。说说你画这幅画的想法吧。

  谢:当时想既然参加美国的比赛,肯定要突出中国特色,就想画京剧人物。老师帮我设计了构图,最后出来的就是这幅画。

  杨:最后决定你成功的是想法而不是表现,画什么要比怎么画重要得多。老师给你设计了构图,是因为你还没学过平面构成,等你以后学了十几种平面构成,你会有自己真正的想法。

  我的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少年宫的老师让学生画太阳,大家画的都是红太阳,有个孩子画了绿太阳。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太阳很晃眼,盯着太阳看后眼睛里就留下了一个绿斑。从技术层面来说,现在社会中的达芬奇、毕加索太多了,走入社会之后,比拼的还是想象力。

  杨:你现在在哪学画画?

  谢:在小区会所的绘画课,他们有时也请外面的老师来。

  杨:我觉得你现在应该去接触最基础的素描训练。画画和跳芭蕾舞类似,从小就得练。我13岁开始正规学美术,但家里不希望我画画。那时住姥爷家,姥爷画国画,他支持我画画,在姥爷家四合院里,我用粉笔在墙上从院里一直画到院外。我十六七岁开始接触油画,包括画超现实主义、印象派的画,也不是我这个年龄段该画的。但越早接触一些东西有好处,以前的积累决定我现在做的所有东西,比如我正在设计的项目,甲方明确要求要超现实主义。现在很多设计师没有艺术经历,只有设计经历,他们更像出图师。所以,我希望你大胆尝试各种风格的东西,把自己的兴趣点和视觉敏锐性提升再提升,这很重要。

  关于“为什么画画”

  关键时候要选择坚持

  杨:你想过自己为什么画画吗?

  谢:只是觉得好玩,有时候在家闲得没事干就画画。

  杨: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选择。我只是喜欢画画,但全家人反对,看见我画画就撕,因为我当时想搞纯艺术,他们觉得这条路不好生存。我就攒零花钱逼自己去报英语班,为了考大学,接受更专业的教育。高中那段日子特别苦,我每天晚上6-8点去学画画,回家吃完饭休息一会就开始画,从10点一直画到夜里2点,第二天一早7点去上学,那时头发掉得特别厉害,还落下了头疼的毛病,1米78的个子体重才96斤。所以说,家长有家长的考虑,但你得有你自己的想法。你得想明白自己有多么喜欢、多么热爱这个行业。

  谢:你是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

  杨:只要你喜欢,就会出一定成绩,在一个时间段里你就会显得比同龄人有优势,同时社会又有相应需求,自然就有机会。

  谢:那你在设计北京馆时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杨:刚开始做世博会,领导跟我聊天,我说世博会对我而言是一个关乎尊严的项目。我从2007-2009年做世博会的设计项目,三年里几乎其他一个项目都没接。可做了3年,一直没有起色,快扛不住了。做北京馆设计时我已经离职,领导问我还做不做。我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于是,处于离职状态的我在家里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设计了北京馆,后来中标了,我就回去做完整个项目。

  在你最痛苦的时候,你需要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

  谢:你为什么能成功?

  杨:一方面是我真的喜欢, 另一方面是我在初中、高中、大学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17岁时我的理想是当像莫奈、达利那样的大师,18岁时我的想法变了,想当先锋主义的领导人。我搞过纯艺术,在大学时当过策展人,后来又做设计、开公司。我能把以前做的所有事情用于现在。

  谢:你是80后,我是90末,对我们这些幼小天真的孩子你有什么建议吗?

  杨:你们现在不算幼小了。你的思想正处于过渡期,而且是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多去看博物馆、看电影,看展会的布景、灯光,也可以去798看看。买一些专业的书,主要是印象派以后的书,即1850年之后大师的书,1850年之前的东西大学老师会教你。这样你会慢慢领悟到如何去衡量抽象画、如何看待不同的作品。

  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多去室外和其他孩子玩,找同学沟通,因为画画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别老憋在家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是最好的商人,最好的沟通者。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