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1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央行将更加注重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
新京报讯 (记者苏曼丽)央行昨天发布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增长5.4倍,年均增长22.9%。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1%,比200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还有票据、债券、信托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相较于信贷规模数据,社会融资总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过去十年,社会融资规模大幅膨胀的同时,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
2002年时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1.9%,其他融资占比仅为8.1%,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的意义不大。
但是到了2010年情况完全不同了,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并且随着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有可能更低。
“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不断下降。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如果宏观审慎管理范围过窄,大量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游离在外,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表示。
此前,央行已经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也意味着社会融资规模将逐渐成为央行调控的主要指标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前8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915亿元。但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当前,经济底部徘徊,外汇占款低迷的大环境下,通过降准维持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很有必要。但是,正如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述,当前主要问题是宽松政策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而不是宽松程度不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