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以公民视角关注时事也是“第一课”

2012年09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观察

  目前不少学校教育的“常态”之一,也是“积弊”之一,就是孩子们关注到的是“校园里的中国”,甚至“课桌前的中国”。而需要倡导的是,让学生们抬起头来,多关注“校园外的中国”,以公民的视角关注时事,品评时事。

  九月初,是大中小学开学的时节,关于校园的新闻很多,也很热闹。

  有关于中小学的,比如教育部公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大教师专业标准,家长要不要给教师送礼送“红包”,一些学校“赞助费”的问题“变脸”出现,等。

  也有关于大学的,比如某个“旁听生”退学去名校听课四年,没有毕业证也能在一地产公司谋取职位,关于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的争论等。

  对于不少初入校门的学生而言,这些新闻很“熟悉”,就发生在身边,乃至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时也很“陌生”,这些事情为什么能成为新闻,新闻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熟悉”也好,“陌生”也好,相信随着“开学第一课”,这些新闻都会被关到校园大门之外——因为这些与课本无关,与学习无关,与考试无关,既然无关,就不必“闲操心”。

  学生们受到的“教诲”,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

  这些,是目前不少学校教育的“常态”之一,也是“积弊”之一,就是孩子们关注到的是“校园里的中国”,甚至“课桌前的中国”。

  而需要倡导的是,让学生们抬起头来,多关注“校园外的中国”,以公民的视角关注时事,品评时事。

  从历史上看,当年南海康有为主持“万木草堂”,培养出梁启超等一批社会精英,其秘诀就在于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思考,在教育内容上联系务实。

  从国际教育看,在网上流传已久的日本某高中试题写道:“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日清战争,20世纪日中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这一试题在网上引来诸多网友围观。反观我们的教育,该如何给学生上一堂“钓鱼岛”课?日前,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获悉,初中地理8年级上下册教材将于今年启动新一轮修订。新修订的教材中,将包含介绍“钓鱼岛是我国领土”等内容。

  结合目前中日关于“钓鱼岛事件”发展势态来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固然是一进步,但不妨告诉学生多一些思考:钓鱼岛有着什么样的历史?钓鱼岛到底什么样?根据目前国际法规定,这一争端该如何解决?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怎们做才是真正的爱国?

  这些问题未必都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当从历史、地理、法律、外交、政治等多个视角考量“钓鱼岛事件”,也就上好了一堂“钓鱼岛”课。

  事实上,目前已推行四年的“开学第一课”,也已出现“关注时事”的端倪,比如其主题紧跟年度事件,2008年的主题是“知识守护生命”,讲述避险知识;2010年世博会召开,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今年的主题是“美在你身边”。孩子们接触到的,既有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奥运会蝶泳冠军焦刘洋,也有草根歌手刘大成,“最美司机”吴斌的女儿吴悦,乡村教师邓丽,等。

  但是,不管是“开学第一课”,还是“公民第一课”,都不仅仅需要“春晚”,也需要“新闻1+1”,“焦点访谈”,以公民的姿态去关注身边校园,外延至时事时局,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读懂一个完整的中国,一个真实的时代,一个丰富的世界。

  □新京报评论员 高明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