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经济新闻·纵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经济新闻·纵深

粤东中小企业冲“关”

外部需求萎缩、综合成本上升,粤东中小企业遭遇危机,当地海关等政府部门出手帮扶中小企业转型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9月5日,广东金明精机公司董事长马镇鑫向参观者介绍其自主设计的“模头”。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摄

  “越南、缅甸那边的工人听说一个月就几美元,很多单子都去那边了。”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的伟艺制衣厂经理陈文敏用浓重的潮汕口音苦笑着说,今年订单比去年同期降了至少三成。

  数据显示,今年1-7月,粤东地区进出口贸易总值同比增长5.7%,低于全国增长7.1%的水平。

  粤东通常指的是广东省东部地区,包含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和揭阳市。

  这里潮汕人、客家人聚居,成为“粤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多是家族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着汕头成为经济特区的契机,粤东中小企业经历了一轮高速发展,随后却又因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渐渐地走在了时代的后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粤东中小企业重新立足实业。但接连而至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让他们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汕头报道

  服装加工业进退两难

  以贴牌生产为主的服装加工行业,面对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迁移趋势以及欧美市场的低迷,进退两难。

  “我们已经好久都没加过班了”,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的伟艺制衣厂经理陈文敏说。

  陈文敏今年69岁,黝黑瘦弱,脸上的皱纹深而密。该享福的年纪,他却还是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在生产一线。

  这是他20多年的心血。

  伟艺制衣厂是一家港资企业,主要贴牌生产服装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地,是一家典型的来料加工贸易企业。

  该厂行政助理刘文生介绍,一直以来,凭借高质量、交货快和低成本等优势,该厂订单源源不断。

  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两张证书,是知名品牌Esprit将该厂连续两年列为“首选供应商”的委任书。

  刘文生指着证书,一脸骄傲。和陈文敏一样,他从建厂开始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厂里的300多名工人中,近一半是工作了十几年以上的老员工。

  从去年年底开始,情况急转直下。“大单变小单,今年一些时候干脆就没有单。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提前生产10月的订单了。有些订单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为的就是能保住工人们的饭碗”,刘文生说。

  “去年以来人工涨了10%,一个月2000元包食宿都请不到人;越南、缅甸那边的工人听说一个月就几美元,他们的服装出口还有退税优惠,这样一来很多单子都去那边了”,陈文敏说。再加上欧洲市场低迷,伟艺制衣厂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至少30%。

  粤东地区的服装加工行业大都以贴牌生产为主。

  据陈文敏所知,周边有几家家庭作坊式的服装加工企业已经倒闭。

  他们也想过要转型升级,但只停留在“想”的阶段。“建立自主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销售团队、设计师、还要考察市场,我们没有能力请到这样的人才。”刘文生说,“我们已经被原有的生产模式局限住了,进退两难”。

  他们试过很多办法。香港总公司的老板在不断接洽新的品牌,工厂也尽量接一些数量少但技术要求高的订单;同时,政府也提供了一些帮扶政策,比如减免产品来源证收费,但在强大的外部因素面前,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要改也不行,不改也不行,只能等。”陈文敏说,“我想不出来(该怎么办),今后怎么样也不敢想。”他的眼睛泛红。

  品牌厂商需精打细算

  一些已经提前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在危机的压力下,开始精打细算。

  同样是在莲下镇,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境遇和伟艺制衣厂截然不同。这家于1987年靠800元起家的小木工作坊,如今已是上市公司,2011年实现产值27亿元人民币。

  宜华木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年仅26岁的刘壮青告诉记者,该公司生产的中高档家具90%出口美、欧、澳等地,其中美国的份额占到九成。

  2010年,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刘壮青回到家乡,从父亲手里接过企业。

  刘壮青十分敬佩父亲。“我父亲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创立了自主品牌。相比那些贴牌生产的家具企业现在的被动局面,我们的品牌在国外市场早已站住了脚”。

  作为一个“两头在外的”制造业企业,宜华也不可避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其进口的高档木材一年来价格上涨了10%-15%;人工成本上涨约10%。对此,公司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厂里的老师傅们想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在宜华的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会将用剩的整块木料以榫卯结构拼接起来重复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木材,又使家具更牢固、不易变形。他们还会将家具的支架、辅料等部分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国产速生林木代替进口木材。

  位于潮州的广东四通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潮州是全国陶瓷最大产区,目前有陶瓷生产厂家1万多家。2003年,当潮州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把生产中的废瓷大量堆放在工厂外,成为令人头痛的工业垃圾时,四通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探索怎么能回收利用这些“下脚料”。

  陶瓷行业废瓷率约10%,由于不可降解,废瓷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四通副总经理蔡镇通介绍说,公司和专业科研院所合作,重点解决废瓷回收利用过程中黏性不够的问题,最终成功实现这一技术,并将其免费推广给其他陶瓷企业。“目前我们的原料里30%-35%都是回收的废瓷,外观上和普通陶瓷制品完全没有分别,成本则减少了10%。”蔡镇通说。

  中小企业出口受冲击

  外部需求萎缩、综合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出口受到冲击。

  汕头海关今年8月发布的《粤东中小微外贸企业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该地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825家,其中进出口值小于4500万美元的约占企业总量的98.6%。中小微型外贸企业数量众多并占据重要地位是粤东外向型经济的一大特点。

  这些企业在当前世界经济疲软、欧债危机持续演变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数据显示,今年1-7月,粤东地区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21.6亿美元,同比增长5.7%,低于全国增长7.1%的水平。

  在采访中很多企业反映,欧债危机等外部因素除了带来外需萎缩的直接冲击外,也引发一些连锁反应。

  今年2月,欧盟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洲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7亿美元。而欧盟是潮州陶瓷最大的出口市场,此次潮州涉案企业超过200家,涉案金额1.8亿美元。四通就是其中之一,其生产的日用陶瓷中60%-70%销往欧洲。

  “从今年6月起欧洲订单开始减少,到了8月份、9月份一些客户甚至不下单了,就是让这次反倾销闹的。”四通公司董事长蔡镇城说。为了应对,四通将其中30%的产品转移到了美国市场,并准备积极应诉。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则是美国制裁伊朗的间接受害者。该公司董事长马镇鑫告诉记者,由于国际贸易结算受阻,伊朗从该公司订购的两套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薄膜吹塑设备无法交货,至今还存放在其工厂中。

  海关出手帮扶企业

  汕头海关将粤东中小微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加强执法引导和政策扶持帮助企业。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瓶颈及困难,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

  广东省今年发布了《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汕头海关也将粤东中小微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以服务促进为导向,加强执法引导和政策扶持。

  汕头海关关长孟杨介绍说,该关从去年以来采取了多项举措支持辖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引导企业利用减免税政策引进先进设备;落实国家抵押贷款政策,进一步简化后续审批程序;鼓励中小企业将自有品牌在海关备案,帮助其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等。

  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就是海关减免税设备政策的受益者。

  “前些年,我们公司享受国家减免税政策,进口了一批自用生产设备。后来因为扩大生产资金需求大,想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海关关员在政策宣讲时,主动告诉我们可以用这些设备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极大地解决了公司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黄志东告诉记者。

  四通公司通过海关品牌备案制度“吓”走了同行中的“李鬼”。

  “在我们的品牌未在海关备案以前,有三四家本土企业仿冒我们的商品出口,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去年,我们向海关申请了品牌保护,那些仿冒产品就无法出关了。”公司董事长蔡镇城说。

  一线通关促便利

  除政策支持外,汕头海关还加强了以企业分类为基础的一线通关管理。

  “粤东生产型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守法诚信经营的,产品做得特别精细。”孟杨说,“只是要改变长久以来外界对他们的偏见,以及克服自身及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粤东中小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要成功,只靠自身努力是很难的,更多地需要政府对他们的扶持。”

  除政策支持外,汕头海关还加强了以企业分类为基础的一线通关管理。

  根据现行的海关分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A类、AA类企业为高信用守法企业,其可享受一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如在货物通关环节可享受到海关给予的优先办理海关手续等,以此鼓励企业规范经营、诚信发展。

  金明精机在2011年获得海关AA类资信评定,这成为了该公司的一块“金字招牌”。美国五百强、包装材料及设备制造商希悦尔公司(Sealed Air)了解到金明在中国海关的信用等级及加工能力后,很快与该公司签订了约一百万美元的生产订单。

  据孟杨介绍,该关推行“由企及物”的管理理念,建立与企业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指定关员“一对一”负责联络企业,跟踪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及货物进出口的基本情况。

  超声印制板公司经常接到日本的印制线路板加急订单,从采购、做版到装配发送往往只有一周时间。“我们常常赶工到晚上八九点,甚至十一二点。而海关关员们不管多晚,都帮我们验货出关。否则今天出不了货,明天就赶不上往日本的飞机。”黄志东说。

  对现代产业优先“供地”

  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汕头决定确保对现代产业优先供地。

  作为粤东地区的经济特区,汕头的资源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并不理想。

  汕头市市长郑人豪表示,为了更好地帮助该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解决表现突出的土地供应制约问题,该市决定确保对现代产业优先供地,优先支持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产业增资扩产。

  由于汕头人多地少,一些中小企业在增资扩产的过程中面临土地制约,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导致少数企业只好外迁。

  针对这种情况,汕头市两年前提出了“四个产业”计划,分别为传统产业提升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战略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及蓝色海洋发展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帮助中小企业主动转型、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汕头空间、资源、土地有限,不可能发展那些高污染、环境需求量大的工业,只能盯住‘高精尖’产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通过帮扶政策我们让它发展壮大;有些产业看起来是夕阳产业,但经过不断的技术、信息化改造,也可能永远都是朝阳产业”,郑人豪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