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历史
上一篇

一曲中华正气歌

读陈佐洱回忆录《交接香港》

2012年09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
作者:陈佐洱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定价:49.80元

  佐洱的这本回忆在香港回归后过渡期他本人亲身参与且扮演重要角色的中英两国交锋详情的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好久没有读到如此令人痛快淋漓、荡气回肠的文字了。它将我带往那风雨如磐荆棘丛生却又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如歌岁月,那卓绝奋斗不眠不休却又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光荣年代……

  □书评人/谢伟民(现任国务院港澳办司长)

  《交接香港》(香港版又名《我亲历的香港回归谈判》)讲述了香港回归前最后1208天中英之间就香港交接问题较量的过程及他本人身为中方谈判组长的所历所思。通过全书,佐洱作为一个具有政治家气质的外交官形象跃然纸上。履任之初,正值末代港督彭定康大搞“三违反”恣意改变香港政制、中英关系恶化的严竣时刻。如其在首章所言,他与其中代处的同事们要用行动回答:究竟还有没有平稳过渡?还能不能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接?他没有通常坊间印象中的外交官员的那种萧规曹随、奉行故事,他的起言坐行,折冲樽俎,始终是将捍卫和争取国家最高利益、实现香港平稳过渡顺利交接并保持其长期繁荣稳定,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因此,在谈判桌上,他面对英方威胁、罢谈、拖延种种伎俩,从容应对,针尖麦芒,他公开揭露对方在后过渡期大撒金钱搞福利主义的真实目的,巧妙破拆军事用地和防务交接问题上的僵局,他在有关事关国家主权的纪念邮票的票面字样问题上与英方锱铢必较,在涉及香港未来经济民生的财政预算案编制和跨97重要专营权批出问题上寸步不让;同时在紧迫的时限和中央规定的原则底线之内临机处置,边打边拉,予取予舍,争取合作。两国相交,智勇者胜。环顾古今,莫不如此。他准确把握英方的特点和软肋,驾驭和主导谈判进程,谈出了“以我为主”的感觉。在我内部,他上任伊始即敏锐提出我应参与过渡期财政预算案编制且以我为主的意见,及时纠正了过往的谈判思路;为保证香港持续发展急需的新机场按期开工,他不惜越级向中央写信谏言,打破了谈判僵局;在军事用地问题上他着眼香港未来发展及争取人心大局,妥善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

  香港传媒和英方官员评论他的谈判风格是“强硬但讲道理”,他在书中也引述了外交元老、前港澳办主任姬鹏飞给他的赠言:“外交是妥协的产物,政治也是妥协的产物”。正是由于他的睿识卓见,准确辨识出英方谈判要求中的核心利益所在和弹性因素,并在相应层次上与我方的诉求进行对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搭桥”方案,从而就香港交接过程中的14个重大议题全部与英方达成共识,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成功地谱写了一曲外交谈判的精彩华章。本书逐章就一系列议题的谈判做了精彩的讲述,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它是中央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意志的历史见证,也是一个杰出外交官员在捍卫和争取国家最高利益的旗帜下,无私无畏地创造性前瞻性地开展工作的实际成果的真实再现。因此,从很大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佐洱的这部回忆录视为外交官员和“一国两制”工作者必读的教科书。

  《交接香港》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文学作品,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结构充分展示了佐洱厚重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史传文学最忌平铺直叙、藏头去尾、语焉不详,需要追求的是“真、情、美”。作者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以一倾如注的深厚情感和娓娓道来的流畅文笔,或插叙或倒叙,或记人言事或抒情写景,或内心自剖或理论思索,或直书谈判过程及前后细节,或描绘亲情友情及社会自然风情,书史则风狂雨骤刀光剑影,言情则清风徐来朗日皓月,将后过渡期中英谈判的始末与香港百年的变迁浓缩于二十余万字之中,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予人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