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检方和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合作;将有望通过微反应辅助侦办案件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微反应第一人”姜振宇博士常常利用人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判断其真实身份和陈述的真假,实际上,这一套理论已悄悄走进检察机关反贪工作一线。
当前职务犯罪越来越呈现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等新特点,2011年3月1日,昌平区检察院与姜振宇领衔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检察官期望,将微反应原理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形成一套辅助侦查新技术。
新京报讯 (记者陈博)昨日,昌平检察院通报,该院反贪局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合作开展的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一年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将进入专家指导在侦案件的实质阶段。
昌平检察院反贪局局长杨琳介绍,当前职务犯罪越来越呈现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等新特点。检方需要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前提下,将侦查重点放在获取信息、调查取证上。
2010年下半年,昌平区检察院了解到,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正开展有关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我们期望将微反应原理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形成一套辅助侦查方向的技术。”杨琳说。
杨琳介绍,一年多主要进行了两项合作,一是反贪局选一些已审结的疑难大案,将审讯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交由中国政法大学分析和测试,用以检验微反应理论的实践价值;二是由法大的专家对反贪侦查人员进行业务和理论指导。
杨琳举例,曾有个难案,姜振宇在对案件的侦查进度、证据、判决结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了数十页的录像分析报告,报告中对被审讯人的重要微反应节点,和此案的关键证据高度一致。
“侦查员漏过了一些眉毛、眼神、嘴角上的细微变化。如果当时揪住这些细节调整主攻方向,案件会更快侦结。”杨琳表示,微反应理论给检查人员破案的启发是革命性的。
■ 解读
微反应结论尚不能当证据
杨琳介绍,目前双方已经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准备逐步推进专家实时观摩预审并在审讯结束后提出专业意见,同时业务培训也将在侦查人员中系统地开展。
不过,杨琳强调,心理应激微反应分析属于一种主观分析方法,对于分析嫌疑人的心理和丰富线索很有裨益,但不能由微反应摘出直接等式而用于确定结论,也就是说,它是提供更丰富的侦查手段,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
■ 案例
说起银行卡 眼神就慌乱
昌平区某工厂和东北某公司有业务合作,东北公司拖欠债务七八十万元一直未还。昌平公司的业务员张斌(化名)到东北追债时,认识了东北公司方面的韩某。
两人从东北公司结回20余万元侵吞。各自在邮政储蓄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将20万先存入韩某账户,然后分批汇入张斌账户,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笔钱私吞。
反贪部门介入此案后,张斌主动承认了贪污这笔钱的行为,但韩某却死不认账,始终否认和张斌合谋犯罪。
【分析】
姜振宇介绍,在监控录像中,韩某的常态是“示弱”,垂头丧气。很多次,侦查员说了三十分钟,他一句话也不回答。但当侦查人员提到几个人名时,韩某眼睛的注意力忽然加强,面孔抬高,注视了一眼侦查员。这说明这个人名对他有“意义”。
等侦查员问到邮政储蓄卡时,韩某出现一个明显的眼神慌乱,快速眼神闪烁,同时配以言语迟滞,吞吞吐吐。这代表他怕了。“储蓄卡”可能让他利益损失或东窗事发。
办案人员说,实际侦破结果和姜振宇的分析完全一致。侦查员调查发现,韩某和张斌的两张卡是同时办理的,卡的号码都是连号的,业务员也是同一人。这足以证明他和韩某共同参与了办卡和转账行为,构成共同犯罪。面对这一组证据,韩某不得不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
■ 对话
贪腐计划再周密微反应也会露底
侦破案件不是做电视节目,“心理应激微反应”在侦破案件中的可信度有多高?在案件中,微反应能在侦破案件中发挥什么作用?
昨日,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说:“我做的工作是有依据地推理,得出的结论也不是证据,可以帮助侦查员梳理侦破方向”。
观察微反应不同于测谎仪
新京报:有人认为微反应和测谎仪是同一个研究领域。
姜振宇:两者有区别。通俗来讲,测谎仪类似于拧螺丝式地去测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刺激对方;微反应更侧重于整体判断,有点像画结构图。
新京报:每个人表情各异,你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表情异常?
姜振宇:测试或分析之前,要观察他回答非核心问题时的表情,进而判断他在说真话和假话时不同的习惯反应,作为基线反应。
等到问核心问题时,就可以根据基线反应来判断他是否说了真话。
新京报:如何收集一个人的“基线反应”?
姜振宇:理论上,我们要收集一个人在平静、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喜悦等7种状态下的微表情,进行基线反应判断,当然,现实中不可能收集这么全。
“零口供”不影响微反应判断
新京报:犯罪嫌疑人的微反应会和普通人不一样吗?
姜振宇:犯罪嫌疑人和普通被测者还不一样,犯罪嫌疑人是受到真实的心理压力的。他担心随时被识破,他的神经会绷到普通人根本不会绷到的地步,得出的微反应也最真实。
新京报:和其他刑事案件相比,贪腐人员的微反应有何特点?
姜振宇:这类人很明白自己干了什么,这些人从受贿的第一笔开始,就琢磨将来一旦案发怎么解释。这类人员往往会在口供上咬死不承认或者编理由。
比如收一块名表,我就说是亲戚送的或什么合法渠道获得的。
新京报:这种“零口供”或虚假口供对你是否有影响?
姜振宇:对我没有影响,我重点看微反应。即使他们的计划可能比较周全,但面对(办案人员)的审讯,加上很完善的题目设置,最后还是会让嫌疑人陷入自己编的谎言矛盾中,在表情等微反应上露出破绽。
辅助检察机关发现更多细节
新京报:受贿人员一般有高学历,这会影响“读脸术”吗?
姜振宇:一般来说,心理压力越大,微反应越明显。
很多时候,反应是否明显,更多在于嫌疑人在不在乎,他越在乎,越明显,越无所谓,越不明显。
新京报:如果刻意伪装是不是很难发现问题?
姜振宇:学历或者刻意伪装可能会增加分析难度,但并不是完全能成功的。
比如以笑为例,人真心发笑时,会眯眼睛,嘴也会咧开,二者动作匹配。但假笑(伪装的笑、社交性的笑等),眼睛和嘴动作不匹配。通过不同的笑,我们能分析出他是真心的笑,还是为了笑而笑。
新京报:你是否出现过推断失误或漏分析的情况?
姜振宇:出现过。比如说,我看到嫌疑人有个异常反应,我根据他的情绪图谱做了一个推导。但事后发现属于过度推导。嫌疑人的动作可能是无意识的,或纯生理的。这种偶然性的异常,被我们给过度推导了。
新京报:你的研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
姜振宇:任何科学都不能确保准确率百分之百,类似于刑侦学科方面的指纹、微量物证等学科。我能做的就是辅助检察机关去发现他们以往未注意到的细节。通过情绪引导和问题设置,让不说话的嫌疑人说话,让说假话的嫌疑人改说真话。
■ 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微反应
俗称“读脸读心”,指的是人们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陈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