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7: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7:特别报道

做退伍战友的摆渡人

江波退伍后成功转型,三年来帮助超过200名退伍兵开启后军旅生涯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江波(左)和他的员工王武强在一起回忆创业时的艰难。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榜样说

  江波 年龄: 36岁 职业:退伍军人 社区:玉泉路干休所小区

  【德行录】

  江波现在是一名北京商人,退伍9年。他常用“两个世界”描述军营和社会。两者间的适应和转换,他吃过不少苦。

  重新适应社会的艰难江波记忆犹新,因为过往经历,他想力所能及帮助退伍的战友。

  免费提供住宿、免费培训、免费介绍工作,三年下来,超过200名退伍兵得到过他的帮助。他说,他做的所有努力,是想帮战友们减少哪怕一点“转型的阵痛”。

  江波的办公室陈设简单,每年年底士兵退伍时,他会迎来许多找他帮忙的战友。

  江波说每年入伍时,新兵都会有三个月的新兵营,这三个月中,一名社会青年变为一名士兵。江波希望走出军营的战士们也能有个类似的“转换站”:让一名士兵重新适应社会,以开启各自军营外的人生。

  重新走进社会

  江波2003年从部队退伍。此前,他在京当了8年兵。

  退伍那年,他揣着一万九千元的补贴,在回家的火车上反复琢磨:我回去干吗呢?江波想象不出回到湖南老家后的生活。中途停车,他心一横,拎着行李下车回了北京。

  8年的军营生活让江波练就了一身好本事,但特种兵出身的他走出军营,类似单手劈开五块砖这样的绝技几乎无用武之地。

  回到北京,江波擦过皮鞋、抄过电表、干过保安,当时28岁的他不会用电脑,在某商场工作时,有次老板让他打印文件,他完全茫然。

  江波自言是个很要强的人,“时常想证明自己”。2006年,积累了3年“闯社会”的经验,江波下海创业。

  不让战友成“兰博”

  2009年,江波的公司开始盈利。

  这年,一部叫《第一滴血》的电影让江波最终把帮扶退伍兵当成工作来做。

  电影主人公兰博是名特种兵,多年越战经历,让他无法重新融入美国社会,屡遭欺辱,变成一个“犯罪者”。

  当江波宣布帮助计划时,公司里十几个员工一致反对,“这是赔本儿买卖,有这钱还不如多给员工发点钱。”

  而如今,当初参与反对的王武强已成为帮扶退伍兵项目的一名培训官,经常跟退伍兵分享自己为了学电脑敲坏6个键盘的故事。

  在玉泉路一处地下室的公司里,有间屋子专门给退伍兵提供免费住宿。除提供职业培训,他们还给退伍兵们推荐工作。一年为此投入大概20几万元。

  意志就是生产力

  傅要根在2010年初找到江波,不听军号睡不着觉,不穿军装浑身不自在,在街上走着走着就迈起正步,这个只当过两年义务兵的90后当时常抱怨军营生活“把我固定了。”

  “忘掉我是一个兵,记住我是一个兵”,在江波们的帮助下,傅要根很快转变过来,“忘掉的是一个兵的思维,记住的是一个兵的品质。”

  之后经过层层考核,傅要根留在了江波的公司。

  “意志就是生产力”是江波的另一句口头禅,几年下来,江波说能在战友们融入社会、改变生存法则的过程中拉他们一把,让他们意识到军营生活是一笔财富而非负担,“我挺骄傲的。”

  今年夏天,江波将自费印制的“退伍战友互助卡”发到北京周边部分部队,卡片上有他的联系方式及对退伍战友提供免费住宿、免费培训、免费介绍工作等信息。相对于之前有人怀疑他的“动机”,今年江波受到不少预备退伍战士的欢迎。

  【大家问】

  做这件事是出于本能

  王武强:来的退伍兵越来越多怎么办?

  江波:尽我所能地做,不挣钱时都坚持下来了,现在就更要坚持。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带动更多有能力的退伍战友一起做这件事,举手之劳,对退伍军人来说,这个转变期非常重要。

  记者:很多人都问,你图什么?

  江波:做这事是出于本能,没想太多。可能经历过那个过程,当时特别想什么人能拉我一把,希望自己现在能当一个“拉一把”的人吧。 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 征集标准

  2012新京报第六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正在征集候选人,今年主题是“发现公民榜样”。这些榜样能积极融入城市治理,是品德高尚、热心公益、关爱社区、关爱他人的个人和团队。事迹最好发生在今年,不限户籍和国籍,但生活及事件须在北京。

  ■ 参与方式

  电话推荐:67106710

  电邮推荐:xjbgandong@126.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