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文化新闻·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文化新闻·人物

金铁木 用影像保存最后的秦腔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电影《白鹿原》的热映与争议,让陕军再次成为话题,让西北文化再次成为焦点。而谈起陕西,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一声声吼出来的秦腔。不久前,位列“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秦腔名社易俗社度过了自己的百年诞辰,由纪录片导演金铁木制作的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也同时登陆CCTV10,易俗社的兴衰,秦腔的命运,在90分钟的纪录片中,在一声声吼出来的秦腔中,激荡人心。

  如果要在中国纪录片圈找几个代表人物,拍摄过《圆明园》的导演金铁木很难被忽略。他拥有五亿观众和海外票房、拿过几乎所有主流纪录片奖项,却刻意和现实保持距离、只说历史,作品《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大明宫》等坚持宏大叙事,梳理历史。他说自己理想主义得要命,又从不排斥商业纪录片。

  《百年易俗社》,秦腔嘹亮,以活生生的人物构建历史。金铁木眼中的秦腔到底是怎样的?纪录片在宏大历史中如何凸显人的存在状态?记者在《百年易俗社》上映前后,就此对他进行了专访。

  谈秦腔与易俗社 教化和娱乐西北人的心灵

  新京报:你之前的几部西安题材的纪录片《问道楼观》,《大明宫》历史都很久远,而《百年易俗社》讲的是这一百年发生的事情,如何在近距离的历史里说清楚一段秦腔发展史?

  金铁木:这部片子虽然不是史诗,只拍了一个月,但是易俗社的百年内涵丰富。要讲好故事必须找对人,我们重点挑了几个有意思的人,比如23岁就因病去世的刘箴俗。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曲界,“北有梅兰芳,南有欧阳予倩,西有刘箴俗”,我觉得这个人物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家的精神风骨。当年的那批创始人很有地位,随时可以升官发财,但他们不去,对理想和信念锲而不舍。搞秦腔被认为是下九流,他们宁可倾家荡产来做,不为名和利所动。现代,这样的人太少了。

  新京报:作为一个西北人,你怎么理解一百年前易俗社推广和普及秦腔这一行动的意义?中国的大多数传统戏曲都在逐渐趋向没落,秦腔的命运也如此吗?

  金铁木:秦腔真正的发源地在甘肃,植根于我的故乡,我听着长大。当城里人大多放弃了传统戏曲,在西北的乡、镇、县,人们发自内心地把秦腔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中获得乐趣,这是贫瘠生活里唯一感情表达的方式,不精致但是激情厚重。我觉得这是艺术的本质。

  秦腔整体已经接近文化遗产的状态了,没落可能就是几十年的事情。虽然还有人在唱,可以理解是最后的秦腔。西北秦腔的主要观众还是在广大农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深入,其没落不可避免,甚至有一天变成文化遗产。历史总要往前走。但是它曾经存在过,我就要用影像把它留下来,100年后也许就是宝贵的数字文物。

  谈成功之道 拍历史讲故事,远离现实

  新京报:人们说你是专拍人文纪录片的导演,怎么理解“人文”和你所关注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这些年你的每部片子都很卖座,而且频频获奖,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金铁木:我拍人文纪录片,是从历史维度做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如果说有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坚持在拍历史,远离现实,自由度较大。我早年在央视工作,央视有宏大叙事的传统,这影响了我。我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喜欢从大处着眼,和过去爱读哲学有关系。还有就是我拍商业纪录片,我的片子不是拍给一百年后的观众看的,必须让当下的观众喜欢,所以你要从很多角度替他们着想。叙事方式,影像形式和故事必须好看。

  新京报:时下70后导演往往不做宏大叙事,而是凸显小人物个体命运,有人说你的题材几乎都以50后导演的宏大叙事为主,你同意吗?

  金铁木: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吧,我虽然拍宏大叙事,但着眼点也还在人身上,《复活的军团》讲的是春秋战国到秦帝国诞生的550年,涉及很多小人物的故事。总体说来,我很看重个人自由,没人可以勉强我,如果被强加进意识形态,宁可不拍。

  谈历史观 这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新京报:为什么你说自己是个民族主义者?这在如今是个有点风险,甚至有些贬义的词。

  金铁木:我学英美文学专业出身,这些年经常出国比如去好莱坞学习,加上阅读,对西方文明也有一定了解,这个地球从某种角度讲还是个弱肉强食的地方。一个人如果连祖先和种族都不认,那你怎么才算是存在过?我们所在的国家就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你割裂不了和它的联系。但是,我不是那种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碰到钓鱼岛事件,就去烧日本车。

  新京报:你曾说过喜欢历史和哲学的人多半避世,但你反而在历史中获得了信心,为什么?

  金铁木:宇宙是无穷的,人类历史何其渺小,当代中国在这样的时空中,不是历史上最好的也不是历史上最坏的。放在历史的维度上,你会看淡很多事情——名、利和时下的社会问题和情绪,因为历史里都写得明明白白,甚至告诉你很多是重复的。历史对我个人来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自己尽量做个高尚的人,然后再尽可能地做对当下社会有用的人。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雅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