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8:特别报道

【门头沟】

告别“黑白黄” 门头沟绿起来

2012年09月2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9月19日,门头沟区斋堂镇煤窝沟,当地正在建设食用菌基地,厂房屋顶种上了草坪。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9月19日,门头沟黄岭西村,不少当地村民开起了农家乐。 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门头沟地形呈鱼骨刺状,向两侧延伸出一条条沟域,沟壑里都是和煤有关的历史。

  这里,煤矿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这里,生态破坏面积曾达200平方公里;这里,“山沟里千疮百孔”曾是最真实的写照……

  转机从2005年开始。这一年,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开始加快由“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型。

  废弃砂矿变成坑地公园,裸露山地变成山地公园,煤矿废弃地变成山地果园……几年来,门头沟告别了以煤炭、石灰、砂石为代表的“黑、白、黄”,建设起绿色发展新区。

  安家滩村

  告别小煤矿 赶时髦种樱桃

  地处采空区全村搬迁

  门头沟山里的农民,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本“煤经”。

  “门头沟是侏罗纪的煤,煤质好,同等质量的煤,侏罗纪的煤热量是6500大卡,二叠纪的煤可能就是4000大卡。侏罗纪的煤是立着长,所以像门头沟煤矿就是立开,如果发生了灌水就很危险……”曾在安家滩煤矿工作过的老矿工刘金榜说。

  安家滩村,是安全山的老家,一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因采空而整体搬迁,现在这个村名已经消失。

  安家滩煤矿成立较早,后来并入附近的王平村煤矿。王平村煤矿曾是京西矿务局(现京煤集团)所属的八大煤矿之一。“安家滩煤矿的办公区和家属区,生活设施、交通条件都比附近起步早。村里有人到矿上做工,从此脱离了农民身份。”

  因地处煤矿采空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这条山沟里的村庄陆续外迁。安家滩村整体搬迁是1995年,搬到了山下的永定镇,“全变成了居民”,老村土地的使用权保持不变。

  村里打造生态观光园

  “你看北边山岭全塌了。”安全山指着老家的山上说,“门头沟很多煤矿的煤层不稳定,急倾斜煤层占比例较大,有的整体一溜线塌下来。”

  尽管村子搬迁,2000年前后,老村里私挖盗采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山体周围,常见被私挖盗采者挖出的“熏口”(小煤窑矿口),常伴有地面开裂、塌陷等情况。

  2005年,这个废弃的村子迎来转机。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区开始加快由“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主要方向。“北岭北区生态观光园”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的。

  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号召上山种树,现在的山头看起来已经葱茏。

  如今,生态观光园已吸纳村里40多人就业。

  安久兴是其中一位,过去在城里打工,“在城里赚不到什么钱,还是回老家好,这里空气多好啊。”

  樱桃最贵一千多一斤

  生态观光园里主要是樱桃、核桃、梨等。

  门头沟区农委的李迎秋说,“现在种樱桃在门头沟是一个时髦,一个是因为樱桃好种,还有是看重樱桃的市场价值。去年妙峰山樱桃沟的樱桃卖到六百多一斤,当时我们觉得是天价,不可能更高。今年他们的樱桃,最贵卖到了一千多块一斤……”

  安久兴很羡慕妙峰山樱桃沟的品牌价值,北岭北区生态观光园还在摸索的“路上”,“现在樱桃采摘一般是50元至100元一斤。虽然效益还不是很好,但是也能够给村里的老人每月发八九十块钱。”更重要的是,环境改善了,搬迁到山下的人,“有时候周末上来,呼吸下新鲜空气”。

  除了采摘,村里最重要的是发展可以让游客留下来的休闲旅游。山坡上盖了几栋木屋、石屋,取材天然,造型也和自然融为一体,内部装修正在进行中。 安久兴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打出品牌,而且服务一定要跟上。”

  “从北京城区往西走,一到了三家店,连家雀都是黑的。”这句曾在门头沟流传的俗语,有一点自嘲精神,也是对现实的描述。

  安全山,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他向我说起了一件往事:“我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到一个沟里,因为开煤窑,这里的大户很富裕,他家当时是席梦思床,但是仔细一看,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黑灰。”

  这种情况,我十分熟悉。2010年春天,新京报北京地理栏目“行走”门头沟,追溯了京西古道及其沿途村落的今昔。当时,我常看到路边山体被切割后裸露的岩石立面,有的村子整体搬迁到山下,废弃村落里的果树还在,青涩的果子摇曳在枝头。

  黄岭西村

  背靠爨底下 “打包”做旅游

  关闭小煤矿倒退十年

  门头沟旅游品牌中,爨底下是最著名的。很多来爨柏景区旅游的人,大多是奔着爨底下去的。不过,这条沟域里还有其他村子。有500年建村历史的黄岭西村,曾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

  对于那段“煤飞色舞”的日子,黄岭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克进的心情有些复杂,“我16岁上煤窑,什么工种都干过。村里一百多户,几乎都跟煤窑有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几乎每家都开小煤窑,就算是小户,一年也能赚个六七万,活得很滋润。

  2000年贯彻国务院关闭乡镇小煤矿精神,黄岭西村开始关闭村里所有的煤矿。“一关闭小煤窑,外地打工的人走了,饭馆关闭了,车队也没了,村民购买力下降,可以说我们村的经济倒退了十年左右。”王克进说。

  村里牵头搞民俗旅游

  2002年,黄岭西村彻底关闭小煤窑,“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工作组进村做工作。”随着以煤矿开采业为主导产业的链条被打破,全体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需要解决。专家开出了“药方”:黄岭西有很多抗战故事,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发展民俗旅游。

  “红歌唱响黄岭西”,现在已小有名气。2009年,黄岭西村村委会、村妇代会组织了一支村民红歌演出队。近30人的演出队伍,虽然不是专业演员,节目也略显粗糙,但别有味道,经常唱的是《大刀进行曲》、《南泥湾》等。客人来了,坐在台下边吃饭边听红歌,有的还会上台互动。除了红歌,村民还自发成立了民俗博物馆,展出农具等等。

  村庄打包建爨柏景区

  门头沟区旅游委副主任马骐告诉我,“斋堂镇把爨柏沟里6个村打包,组成‘爨柏景区’,由先发展民俗旅游的爨底下村,带动其他5个村一起发展。爨柏景区建设以来,规模效应显现,不但爨底下村游客快速增长,其余5个村的民俗旅游业也发展起来。”

  我们来采访的时候,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刚结束。据说,今年来了很多国外选手。徒步的提醒标识就在黄岭西村关闭的小煤窑附近,周边一片绿色,村子的明清古居,朴素明快,弯曲的山路转过去,又是不同的风景,常有美院的学生来此写生。

  同行的村民说,山上依然遍布洞坑,因为缺水,比树更多的是荆棘,扒开那些荆棘,不出几米,就能挖出黑亮的石头来。但是,这些已被掩盖在时间深处,又重生出新的生命。

  我这十年

  从运煤司机变种树工人

  李有军 门头沟斋堂镇军响村村民

  煤窝沟,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条沟里产煤了吧。

  煤窝沟一共有7公里多长,有大大小小300座煤窑。整条沟里就像蜂巢一样,都是洞口。前几年,非法小煤窑多,到处都能看到煤炭和浑身沾满黑灰的挖煤人。我当时是跑运输队的,整天都是从沟里往外拉煤,收入还算可以,但是每天都是灰头土脸的。

  2008年,煤窝沟关闭了非法小煤窑。我也没活干了,就在附近转悠,知道有公司要在我们村的空地上投资建厂,说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刚巧碰到了树唐农业的苏老板,我就问他要不要人干活,他说“来吧”。

  现在,村里有80多人在煤窝沟里重新找到活干了。种树、种草,生态修复,你看厂房顶上都种了草,以后我们可以在房顶上休息。

  我是一点点看着煤窝沟变化的,现在环境多好啊。这里正在建设一个食用菌科研基地。今年十月底,我们这里就要投产了。完全运转起来,可以带动煤窝沟三千人就业。

  读这十年

  “美人掀面纱清秀了起来”

  安全山 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

  遍布门头沟山区的京西古道,你要问我走过多少遍,我自己也数不清。

  年轻时,我挑着安家滩村的砂锅走古道去房山卖,结果娶了个媳妇回来,变成房山的姑爷。后来我在安家滩煤矿工作十多年,又在北京矿务局工农区秘书科工作,开始研究京西古道。

  十年前,说起京西古道,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条古道和煤矿史紧密相连,这十年应该是京西古道周边村落变化最大的十年,以前到处都是黑洞洞的,天是灰的,人们虽然手头宽松,但精神生活跟不上。这十年来,关闭小煤窑,山区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美人掀开了灰蒙蒙的面纱,清秀了起来。

  现在,京西古道已成为门头沟乃至北京的一张历史文化旅游名片。今年,门头沟又打造国家级登山步道,打造山区百里画廊,推动山区全域景区化建设,以后的门头沟肯定越来越美。

  新京报记者 刘旻 曹燕 门头沟报道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下期预告:大兴盘活农村资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