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大势
各国政府对于失业问题都是极其敏感的,并且普遍采取了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就业指标甚至比GDP、通胀率等更具影响力。
据媒体报道,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日前表示,今年经济虽然减速,但新增就业比十一五期间要好。另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0%到4.3%的低水平,今年二季度为4.1%,已连续八个季度维持不变。
这里就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新增就业增加,是否就意味着失业率下降?二是我国的失业率统计是否存在问题?
纵观当代各国,政府对于失业问题都是极其敏感的,并且普遍采取了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就各界关注度与市场反应来看,就业指标甚至比GDP、通胀率等更具影响力。
在我国,强调重视就业也由来已久,但是就宏观政策思路来看,还未转向就业优先目标,经济增长与通胀等目标始终排在前面。
表面原因:一是就业率或失业率尚未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目标体系,使得就业优先难以在政策层面落实;二是经济发展重投资轻消费的扭曲,以及对公众分享经济成果的重视不足。
就深层原因来说,则是重视就业缺乏制度保障,失业人群没有对政府的约束渠道。应该说,相关概念的模糊,以及统计指标的误差,正是就业保障制度缺失的某种表现,也是走向重视就业的着手点。
一方面,即使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也存在上升的可能性。从实践中看,今年企业普遍表示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感觉更困难,诸多企业都在裁员,显然多数人还没有就业形势良好的感受。
从理论上看,新增就业的统计对象是单位和企业,失业统计面对家庭和个人,由于统计内容不同,二者很可能存在偏差。
同时,新增就业增加,也不意味着经济转型成功,而要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就业结构变化是否具有持续性。例如,新增就业是否来自于大规模的短期投资拉动,抑或制造业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应该说,面对中国经济的“迷局”,在经济下滑阶段更应该关注失业率,而非仅是就业岗位的变化。
另一方面,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连续十年几乎没有变化,显然与真实失业率情况差距甚远。
在美国这样重视就业的经济体中,失业统计起码有几种:入户调查、单位和企业调查、登记失业率,后者只是有参考作用,由于不够准确,根本不能作为政策制定依据。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批评美国当局的就业统计是游戏,相比而言我们更难以达标。
统计局和人社部前几年提出,在“十二五”正式公布调查失业率,但进展缓慢。直到今年初统计局长在回应疑问时,表示从调查失业率的情况看,高出登记失业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言下之意必要性并不大。
然而,考虑到我国失业统计与现实感受的差距,考虑到登记失业率的弊端及不考虑农村的样本缺陷,既然二者差别不大,更应该公布调查失业率,让人了解背后的样本及调查过程,从而强化这一指标的价值。
总之,重视就业是后工业社会健康发展所绕不开的主题,而用科学指标反映就业和失业状况,是政策调整、制度转型的现实起点。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