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书评周刊·关注

制度与文化中的中国通史(1)

2012年09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社科院历史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蔡美彪
《中华史纲》
雷海宗
《国史纲要》
吕思勉
《中国通史》
李定一
《中华史纲》
白寿彝
《中国通史纲要》
傅乐成
《中国通史》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
范文澜 蔡美彪
《中国通史》
钱穆
《国史大纲》

  从上世纪初至今,中国通史的编著和写作经历了高潮之后的大一统,再到当下各种通史著作的重新出版,百年来,历史学家们几乎是前赴后继地投入了这个“极大的冒险”,据俞大维回忆,以考据精细和断代史著称的陈寅恪,早年时“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教训》”。

  今年,随着李定一《中华史纲》的引进再版,社科院历史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以及蔡美彪《中华史纲》的面世,简明中国通史的话题,再度为爱好历史的人们所关注。

  历史与现实 世间已无能“通”者

  按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家范的研究,编著新式通史肇始于本世纪之初,每当民族危难或时局急剧转折之际,都会有通史写作的新高潮迭现。1900年,章太炎发表《中国通史例略》,首先发起设计新通史的动议。梁任公随即响应,于1901-1902年开始酝酿写《中国通史》,但始终未能履践心志。最早真正付诸实践并开创章节体“通史”的,要数夏曾佑及其《中国历史教科书》(写于1902-1904年)。进入到三四十年代,编著中国通史教材已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张荫麟《中国史纲》出版时,至少已不下三四十种。

  到了1945年,顾颉刚先生编著《当代中国史学》时称,较理想的通史,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观通史也异军突起。1941年5月,香港生活书店推出了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上册,秦统一前);9月,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北宋以前),由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发行。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在1943年与1946年由重庆两家出版社先后推出,仅有第一二两卷,仅写到秦汉。翦伯赞1961年后即转入主编《中国史纲要》,但因“文革”而中止,到1979年独缺的第一册才问世,四册(后合并为上中下三册)始告完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各高校编著了各种通史教材。至199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的最后一卷,即第12卷。至此,12卷本22册,共1400万字的巨型《中国通史》,历经20年终于全部出版。

  对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来说,要想将几千年中国历史“通”下来,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二十四史及其他相关史料的熟悉,对于考古学及最新成果的运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吕思勉的入室弟子杨宽曾经回忆,吕先生稔熟于旧史典籍,“以阅读二十四史为日课……先后把二十四史反复阅读了三遍”,对有些断代史阅读不止三遍,对《三通》以及其他典章政书也反复阅读。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奇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通史是基础课,一般是由不同的老师分段各讲一段,没有一个老师可以全部讲下来。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认为,“张政烺先生去世后,在世学者中就没有可以将二十四史通下来的了。首先是现在的学者离古代生活越来越远,另外,别的不说,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准确识别繁体字,对于现在的学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看过一些学者的著作,很多人这方面都出了错。”

  要点与取舍 通史应怎样“通”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对自己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的评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于通史的写作,顾颉刚先生在其1945年所著《当代中国史学》曾说:“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览》或《纲鉴易知录》,极为枯燥。”

  在王家范看来,对通史家而言,司马迁这三句话,以“通古今之变”最为核心,这包括纵通和横通。其中,纵通是指在时间轴上对中国历史的全部贯通,而横通则是专史和断代史。王家范还认为,通史应该给出发展脉络清晰、阶段特征明显的“整体”(或曰“体系”)。通史的最高目标,自然是“精神”与“体系”二者统一。所造之境必合乎历史之自然,所写之意亦必凸显历史之真义。

  历史学家严耕望曾说,中国通史必须折中于重点与全面之间,并能上下脉络连贯一气,与断代史有别,与专史也有别。因此,大学里的“中国通史”可说是所有历史系中最难讲的一门课。在他看来,过去大学里,“中国通史”课程教得最成功的,应该是其老师钱穆先生。在王家范的视野里,上世纪50年代曾在山东大学教中国通史的赵俪生先生,这门课也教得很成功。

  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的台湾学者李定一(1919-2002年),其《中华史纲》成书于1986年。据其自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曾发愿撰写一本中国通史,并曾自订四项写作规律:1.将古籍融会贯通,透过缜密思考,用现代的文体,叙述古代的事物;2.对史事的排比组合,尽可能按发生的时间次序叙述;3.要以极郑重的态度选择所要叙述的事物,即叙述“我们今日所需要知道的过去的事”;4.篇幅不可过繁重,要简得其当。不难看出,这四条都和“通”有关。

  而英年早逝的史学家张荫麟(1905-1942年)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中国史纲》,虽然仅写到东汉前,未全部完成,却以其“通”受到了王家范的高度评价。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曾说,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过写通史的冲动,通史必须尽量求全面,许多专门领域,自己不甚了了,也得涉及,这也是自己不敢下笔的一个原因。自己花了好几年时间写成《朱熹的历史世界》,自觉打通了宋代政治与思想之间不少隔阂,也有助于“通”。这是以“专”济“通”。

  中国通史写作简史

  ●1900年 章太炎发表《中国通史例略》,首倡设计新通史的动议。

  ●1902年-1904年 夏曾佑著《中国历史教科书》,实践新式通史。

  ●1923年 吕思勉开始撰写《白话本国史》。

  ●1934年 邓之诚在北大史学系授课时编写的《中国通史讲义》出版,更名《中华二千年史》。

  ●1935年 张荫麟《中国史纲》、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出版。

  ●1938年 钱穆《国史大纲》出版。

  ●1943年 缪凤林《中国通史略要》出版。

  ●1941年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卷在延安出版。

  ●1943年-1946年 翦伯赞《中国史纲》前两卷在重庆出版。

  ●1953年 范文澜的修订版《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2卷,后八卷由蔡美彪在范文澜去世后续作,1995年完成。

  ●1961年 翦伯赞开始编写《中国史纲要》。

  ●1989年-1999年 白寿彝编著的12卷本《中国通史》先后面市。

  (下转C04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