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北京新闻·时政
下一篇

王忠诚完成万例开颅手术

坚持工作62年,国内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约半数培养自他领导的神经外科

2012年09月3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王忠诚
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

  “我怎么成这样了,我还要工作呢。”今年2月,已被病魔缠绕、躺在病榻上的王忠诚一脸焦急。实际上,这位满头白发的87岁老人,已工作了整整62年。他做过的开颅手术超过一万例,曾被国外同行怀疑“是不是多了一个零”。王忠诚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保持着多项神经外科手术的世界纪录,在全国各地建立神经外科基地。

  “应该感谢病人”

  王忠诚曾做过一万多例开颅手术。

  这其中,包括多项神经外科手术的“世界纪录”。比如,成功治疗世界上最大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世界上最大的枕大孔脑膜瘤,一次成功切除10个脑干和脊髓内多发血管母细胞瘤……

  他曾令国外医学界震惊。

  1995年,已是古稀老人的王忠诚,主刀成功剥离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脊髓内肿瘤。那个瘤子长约22厘米,侵占了9节椎体的空间,病人愈后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连煤气罐都能扛。这次手术被国外同行称作是不可思议的“世纪之作”。

  他还带出了一批神经外科的杰出学生。目前,国内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约半数是经过王忠诚领导的神经外科培养出的。

  2008年,84岁本命年的王忠诚,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那一年,老人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世纪之作”,却想起了年轻时一次并不成功的手术。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忠诚为一个病人做手术做了26个钟头。他的助手换了两遍,但他不能下手术台。他不吃不喝,甚至没去过一次厕所。

  “一点尿都没有。”因为病人一出血,他便马上浑身冷汗。然而,手术的结果,是病人最终没有救活。

  40多年后,王忠诚依然不能忘怀这次失败的手术,他归咎于自己缺乏经验。但自那以后,这类病人他都能治好了。他说,自己治好的病人,是得益于那个牺牲的病人。“我们应该感谢病人。”

  “吃射线”十年

  今年2月,87岁的王忠诚病倒了,住进医院接受一次次治疗、放疗。“我怎么成这样了,我还要工作呢。”老人仰起脸,焦急地望着从国外赶回来照顾他的女儿王锐。

  实际上,“健康”二字,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便离开了他的身体。

  据王忠诚最早的学生罗世琪回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神经外科刚刚起步时,最大的难题是“诊断”。那时,神经外科医生要想诊断脑瘤、血管瘤在什么地方,非常难。

  当时,国内采用的诊断方法是“气脑造影”,令病人痛苦得难以忍受,甚至还会造成残废或死亡。而国外已开始使用“血管造影”,能将危险性从百分之二三降低到千分之二三。

  为提高诊断技术,王忠诚开始研究“血管造影”。他回忆,当时国家还很穷,百废待兴。放射科给医生做防护的“铅围裙”数量有限,他经常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吃射线”——每天三四个病人,给病人照一回X光,就等于给自己照一次。

  这样的日子,王忠诚足足度过了十年。

  在积累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并在1965年出版了中国首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的同时,他的白血球降到3000左右——常人是6000到1万。过低的白血球令他经常发烧,光肺炎就得过8次。

  “王忠诚为了学科的发展,不惜吃射线,没有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是做不到的。”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曾感慨道。

  而王忠诚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关于脑血管造影术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30年的差距。这项技术一直使用到上世纪70年代末,直到CT技术引进中国。

  新京报记者 温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