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国家经典工程南水北调之 目击
9月17日,杨同梅穿梭在济宁北湖人工湿地里,查看各种植物的生长状况。
她原本是在北湖园林局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的高级工程师,她酷爱研究荷花,几乎了解所有荷花品种的秉性,被同事们称为“荷花仙子”。
她从没想过和南水北调工程扯上联系,直到2011年,被抽调到济宁南水北调工作组,参与北湖人工湿地建设,并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净化最后关口设计者之一。
水质的好坏,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这片3800亩的北湖湿地,是整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重要的环节。济宁市污水厂排出的中水途经此地,得到湿地植物的净化,达到3类水质的标准,再排入东线工程覆盖的南四湖,最终北上,至天津和胶东平原。
湿地所需的维护人员不多,杨同梅就是其中一个。长期户外工作的缘故,她皮肤被晒得黝黑,一说起植物,眼睛就放出了光。
刚开始,湿地更倾向选择净化水质明显、效用高的植物。杨同梅后来提出了新想法:湿地植物功能不可太单调,除了净化,还应兼备观光、旅游、科普等功能。
为此,她多次前往中科院、武汉、杭州、宁波等地挑选优质植物。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北湖湿地遍布了70多种荷花和30多种睡莲,而之前设计种植的20多种水生植物也变为了150多种。这些植物的“脾气”,她可以说了如指掌:从远方迁来的植物,是否适应这里的生长环境?哪些植物搭配,能达到最佳净化水质效果?
杨同梅每天必须沿着北湖湿地走上一圈儿,细心留意湿地里栽种植物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就需要去及时更换植物,或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经过了我的手,就像挑选儿媳一样。”杨同梅指着北湖人工湿地自豪地说。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