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互殴”源于戾气充斥
10月7日上午8时38分许,广州地铁4号线上一名6旬老人与28岁教师为争座位互殴。现场惨烈。(《新快报》10月8日)
“地铁互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争座”。据目击者描述,“其实上车后两个人都有位置”,只是“列车到站后,男青年抢先进入车厢”,而阿伯上车后一直骂男青年,斥责其为何推人,随着你一拳,我一脚,一场血腥的“地铁互殴”就此上演。
当原本微不足道的擦碰,都足以燃起怒火,甚至成为一场血腥互殴的导火索时,即便没有地铁上的座位,如此低的燃点,也迟早会在其他的场合一不小心便擦枪走火。从这点说,仅仅是建议谦让,恐怕并不能从根本上掐灭人们拳脚相向的那根导火索。
当人们的内心缺乏一种宽容,甚至更多充斥着不满与愤懑时,心态的失衡,恐怕才是暴力行为“低燃点”的根源所在。无论是“地铁互殴”还是“飞机群殴”,其实都是这类戾气所寻找的发泄口罢了。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更应反思一下,如果自己是下一次争斗的当事人,究竟是会同样被“点燃”,还是能熄灭那团危险的“无名之火”。
□武洁(医生)
“请环卫工吃鲍鱼”即使炒作也无妨
9月30日中秋节,一条“山西太原一商家中秋请环卫工人吃鲍鱼”的新闻迅速引起热议,网民对此褒贬不一。
很多人说这是炒作,但对商家而言,赚钱和做品牌自然是首要的任务,换个角度看,这是一场温情的广告而已。对环卫工,他们吃饱饭了;对商家,他们的产品或公司得到了宣传。这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显而易见,环卫工的收入与吃鲍鱼有差距,商家也不会经常请环卫工吃大餐。如果宴请的不是环卫工而是比他们收入高的白领,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争议。
前段时间,有环卫工一边打吊瓶一边工作,顿时感动了很多人,事实上,在街头,会经常看见环卫工躺在树边就睡着了,看着让人心痛。假如能够有商家专门提供一些设施供环卫工休息,我们还能说是炒作吗?解决环卫工长久的生活,不是商家们必须要完成的义务。
解决环卫工生活问题光靠商家的一两次赞助是不行的,更需相关部门给力,也希望商家的举动炒作也好、善意也罢,能够给相关部门带来一些思考。
□李恪志(职员)
塑料制品标识不能暗藏玄机
据报道,塑料容器的底标上暗藏玄机,底标为“1”的矿泉水瓶,长期反复使用会致癌;底标为“4”和底标为“6”的塑料餐盒不能在微波炉里加热等等。
各种塑料制品上这样的数字标识,不知道生产者是为了自己内部掌握,还是为了警示消费者。如果只是为了内部掌握,那就对消费者太不负责任了;如果是为了警示消费者,但从来没有听到看到过这方面的宣传,基本上没有消费者知道这种数字底标的玄机。
特别是矿泉水瓶反复使用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上学时带水喝,很多人用的是矿泉水瓶。一些塑料餐盒,如果在微波炉里加热,也会有致癌物质,但许多上班族买来快餐饭后,往往喜欢直接在微波炉加热,而街头的快餐盒相当一部分都是塑料制品。
因此,对塑料制品的禁忌,不应该用数字来标注,而应该在商标显眼的位置用文字明确标注,如“一次性使用”、“严禁重复使用”、“不能在微波炉中加热”等等。这样明确标注后,才会对消费者产生明确的警示作用。
□吴文元(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