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游客进行嘲笑已是如今的文化时尚。”“所有游客都在某种程度上渴望深度介入社会与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迪安麦肯内尔
“那些有出游意愿、迈步离家的游客,其实是值得人们尊重值得鼓励的。对他们未能在旅游黄金周里享受到旅游的快意、美好的意愿落空,我们所应表达的,理应是同情与体谅。”
“对游客进行嘲笑已是如今的文化时尚。”美国人类学家迪安麦肯内尔谈及的这种“文化时尚”,在当下的中国,不幸早已蔓延演变成了一场无需担责的戏谑版的社会声讨。刚刚过去的这个混乱拥堵的黄金周,我们见到了比以往更强的火力,几乎所有大众传媒都参与了进来,连央视某节目也没忘了对出游的游客进行揶揄。
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失公允。
今年的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口号“旅游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已然清楚表达了“旅游”这件事的非凡意义。迪安麦肯内尔的研究也表明,“所有游客都在某种程度上渴望深度介入社会与文化”。那些有出游意愿、迈步离家的游客,其实是值得人们尊重值得鼓励的。对他们未能在旅游黄金周里享受到旅游的快意、美好的意愿落空,我们所应表达的,理应是同情与体谅。
黄金周假期应围绕“游客感受”谋篇布局
所有游客出行,无一例外,均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旅游感受。天生喜欢受虐的游客,怕是天下难寻。因而,凡以游客为目标的社会服务体系,需要首先考虑的事情当然就是“游客感受”。包括一个社会休假制度的设计以及实施,都应该围绕着“游客感受”来谋篇布局。然则此事说来简单明了,现实的不如意却是显而易见,比如说这个黄金周制度就是这样。
与游客密切相连的黄金周,本身的机体构造上就是不健全的。它的构造设计,原与游客无关,却是百分百的“拉动内需”的“假日经济”考量,取得商业收益才是目的。“游客”身居其中,仅仅是作为“拉动内需”所需的一枚棋子。“游客感受”这样的理性要素,在一个个黄金周中被忽略,也就不奇怪了。
正是因为先天存在这样的一种不足,而社会又执意将这个重大缺失的制度坚持了下来,因而才有了延续至今的黄金周的如山问题。假如说当初我们的政府部门能有“游客为本”的概念,从“游客感受”出发来设计黄金周假期,那么,如今的一日里18万人挤游故宫、10万游客在长城上蠕动这样惊悚的人间奇迹,也许就不会出现了。
一个以游客为最重要构成元素的黄金周,结果却只以谋求拉动内需经济获利为结果,全然未顾及游客感受,痼疾本是与生俱来。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被拥堵不堪的黄金周不断伤害的游客,虽可以被责是缺乏理智缺少自省,但无辜的成分显然居多,自然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理解与关注。
公共假期不能以商人思维行事
黄金周旅游让旅游品质不保,许多游客的旅游感受苦不堪言。但是,为何还会有更多的人终不能免俗要加入到黄金周旅游的滚滚洪流当中呢?过分强调带薪休假不能实行的原因,其实是很有些可疑的。让无数人对黄金周旅游知难而进的最直接原因,还在于黄金周本身的广告效应。
多年来在“旅游黄金周”口号的引导下,许多旅游者早已患上了“旅游黄金周,黄金周旅游”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为黄金周出外旅游,到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选择。今年的情形来看更是如此。进入九月,接连两次宣布旅游景区降价、首次实行节假日高速路小型车辆免费通行等信息,其实都是在不断做“旅游黄金周”的引导。似被施了迷药的游客,失却了独立思考能力,争抢报名,高价出游。许多人实质上是受制于隐性迫力,呈现的却是自由裁量权。因而众多游客虽因旅途劳顿旅游品质低劣心生不满,但也多选择独自叹息随遇而安。
社会对游客的尊重,其实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接表现。政府对黄金周这类法律确定的公共假期,应当以公共福祉来考量设计,一定不能以商人思维来行事。以民众福祉的思路来规划十一黄金周,国外及香港的例证可以有很多。比如美国,国庆日首都华盛顿及许多城市都会举行游行、免费的音乐演出及体育表演、施放焰火,既体现了福祉,也分流了游客。香港也是如此,每年十一之夜都会在维港举办烟花汇演,每晚8时的“幻彩咏香江”灯光汇演,都以免费观看的形式呈现。若推及北京,假设能够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数场免费的体育比赛、数场免费音乐会及数场免费的戏剧演出,那么,不仅会彰显城市的品位,高速公路的拥堵、旅游景点的爆挤,或许就都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下转D0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