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与您分享人间美味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吃了吗您呐

  吃,常被看做一件挺俗的事儿。在传统语境里,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着些贬损。

  然而世事有变,这几年电视上美食类节目大行其道,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吃货”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爱美食,爱生活的朋友们之间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用来标榜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

  □崔岱远(文化学者)

  吃的事情原本不俗。我们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张嘴的历史。不是吗?“人”字加上个“口”字就构成了汉字的“史”。讲究饮食是一个长久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完全不同于暴殄天物的胡吃海塞。

  当您被问及家里有多少人时,您回答的会是“三口”而不说“三位”。翻翻我们的文学名著,《水浒传》里到处豪吃,《红楼梦》中满纸细吃,就连讲述和尚取经的《西游记》也常常用这么句话引出一段故事:“徒儿呀,为师有些饿了,你去化些斋饭来吧!”

  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拎着点心匣子走亲戚看朋友的经历恐怕谁都有过吧?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时节吃粽子,无论大节小节几乎都有特定的吃食。孩子出生要吃,定亲结婚要吃,过年团圆要吃,依依惜别要吃,朋友聚会当然还是要吃……而且只要实实在在地吃了,就不必再说那么多客套话。甚至我们祭祖上供也一定要摆放上几盘子吃食。吃,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而是关乎礼仪,近乎信仰。

  一个人可以把外语说得滚瓜烂熟,但却很难改变娘胎里带来的饮食习惯。当他背井离乡久居海外的时候,最思念的或许就是小时候奶奶一勺勺喂过自己的糖粥,或妈妈塞在书包里的那盒热腾腾的饺子。一个人倘若真的忘了家乡的吃食,那也就真的没有了故乡。而一个民族,若是连饮食习俗都彻底改变了,也就离消亡不远了。

  现在很多人倡导国学,讲求回归传统。而所谓传统,本质上应该是生活的传统。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可您看一看,现如今我们穿的衣、我们住的房、我们乘坐的汽车、飞机,乃至我们受之父母的头发,还有多少我们这个文明所特有的痕迹呢?然而,当我们拿起筷子端起碗,发现我们的饭菜没有变——她有滋有味,她绚丽多彩,让我们吃下去脚底下生根,心里头踏实。我们的饮食习俗还在。

  在这个并不平凡的夏秋之际,我把那些浸润于美味之中但却在食材以外的滋味点于纸上,与您分享了平凡的吃食,也分享了普通饭菜所包含的温情和爱。一转眼,三个月过去,现在专栏告一段落,暂时说声:再见,我的朋友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