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对待舆论监督“欲盖”则“弥彰”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地方政府动用公权力封杀舆论监督报道只能制造新的、更大的舆论危机,造成更多公信流失。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有网友称福建交通厅厅长李德金手戴5万元雷达镶钻手表,腰系万余元爱马仕皮带。原本云南《都市时报》要推出《福建“表叔厅长”来了》,数十万份报纸已印刷,凌晨被“跨省撤稿”,已印刷报纸被封存。该报负责人称,作为媒体人,“从未感到如此愤怒和耻辱”。

  尽管,事件真相如何,尚未完全清楚,但仅就确定的信息来看,这一事件性质非常恶劣。面对舆论监督,地方政府不是光明正大的调查、回应,不是去看看报道是否真实,被报道的官员有无问题,而是费尽心思跨省将相关报道撤掉,将已印刷报纸作废。这远非文明之行。

  简单而粗暴地对待舆论监督,跨省撤稿,不但不可能堵住世人的口目,反而欲盖弥彰,在公共舆论空间激起更大的波澜。

  9日,《都市时报》负责人发布相关微博之后,此事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舆论关注。诸多有影响力的博主,纷纷发布消息、评论、转发。一些主流传媒机构的官方微博也对此发表评论。一个地方都市报不过数十万直接读者,因“跨省”而影响的网友,或许要数以千万计。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仍然不明白,在微博时代,舆论监督早就超出了报纸的版面、电视的屏幕、电脑的桌面,地方要完全封锁负面消息,已经不存在技术可能,地方政府动用公权力封杀舆论监督报道,只能制造新的、更大的舆论危机,造成更多公信流失。这不但不会平息民众的质疑,反而给公众造成这样的印象——地方政府不顾法纪,在为涉嫌贪腐官员背书。

  如何正确对待舆论监督,从法规到文件,早有明示。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

  然而,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始终摆不正位置和心态,往往无视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和“正能量”,反而狭隘地视舆论监督为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消息;不是实事求是地对待舆论监督的每篇报道,去调查、核实事实的准确与否,依照法律渠道解决,反而以势压人抵制、封杀,导致为某一个案而透支整体的公信。

  在“表哥杨达才”事件中,人们就可以看到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在事件初期,陕西方面消极对待网络监督,长达二十余天未有实质行动,结果舆论鼎沸不息,而依法进行调查将杨达才拿下后,很快获得了舆论的正面评价。

  昨天白天,媒体报道了广州番禺城管分局政委全家有21处房产,到了晚上,广州纪委即做出回应称,网民反映情况基本属实,蔡彬未如实申报家庭财产。如此积极高效地面对舆论监督,才是应对舆论危机的正确方式,这不但维护了法治和公信,也有利于增进公众的信心。

  云南《都市时报》被跨省撤稿、封报事件,接下来有关方面究竟应该怎样做,其实不难做出选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