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北京地理·艺术区之酒厂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北京地理·艺术区之酒厂

学院旁的“学院派”私密艺术空间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酒厂艺术区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了酿酒厂原有的厂房和设备,并对园区环境进行了适当改造。
酒厂艺术区内,一家影视工作室的橱窗,里面摆放的老物件与倒映的灰色厂房仿佛已融为一体。
酒厂艺术区门口,挂满了驻园艺术机构的招牌。
整个艺术区只有一道简陋的酒厂大门与外界相连。
工厂老烟囱上也装饰上了艺术雕塑。
某艺术工作室院内的雕塑探出围墙,看着院外经过的行人。
在高处攀爬的蜘蛛雕塑。
艺术区内,一位工人正忙于装修。

  私密 这里几乎没有游客来参观

  9月底的一天午后,望京附近的酒厂·ART国际艺术园里,零星的小雨似有似无地飘洒在空中,园区里的路面略微有些潮湿,偶尔有行人和车辆经过,溅起丁点儿的水珠,洒向四周,很快又恢复平静。

  清华美院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画家吴强和妻子正在园区小路上散步。他的午后时间往往是这样度过的——与妻子和爱犬在园区里散步,有时说话,有时不说话;再过一会儿,他会回到家和自己的工作室“意象空间”,逗逗鸟,喂喂鱼,喝一杯妻子泡的功夫茶,然后开始下午的工作。

  吴强的工作室原来是酒厂的锅炉房,这座房子的室内挑高是整个园区最高的,达到了9米。租下来之后,吴强把这里进行了艺术化装修,隔出了工作间、生活区、交流区等不同区域。

  在这个挑高9米的工作室里,吴强创作了长达22米的画作《地蕴天成》,并在798桥艺术空间举办了个展。“如果不是搬到这里,这样巨幅的作品没有空间来创作”。

  吴强是2008年搬进酒厂的。在此之前,他曾在南城某地居住和创作,经历了许多北京画家都会遇到的事情——工作室房屋产权问题以及打官司。为此,他只得搬到了现代城。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作品搬不进电梯,空间不够大”。好在作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吴强有能力为自己挑选一个交通方便、空间又够大的工作室,于是,他选择了酒厂,而且,这里距离妻子上班的北京服装学院也很近。

  与酒厂艺术区里的其他画家一样,吴强常常“闭门作画”,有时候朋友来了,大家在院子里或者室内喝茶、聊天。酒厂几乎没有游客来参观,也不是常常有大型画展举办,这为画家创作、交流提供了相对安静、私密的环境。

  开发 只有酒厂大门与外界相连

  交通方便、闹中取静是不少人对酒厂的评价。这里的“交通方便”,不仅仅是指距离地铁、公交车站近,以及地处望京的方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与中央美院堪称是无缝连接。酒厂是北京所有艺术区中距离中央美院最近的一处,这也是这里能够吸引美院30多位教授入驻的重要原因。在北京的艺术区中,酒厂集中了最多的以中央美院教授为主的“学院派”画家,这与酒厂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酒厂的闹中取静与艺术区的最初规划分不开。虽然毗邻高速公路,但是酒厂艺术区是在原来朝阳区酿酒厂的原址上改建而来,四周相对封闭,只有酒厂大门与外界相连。

  酒厂艺术区与其他艺术区的不同并不仅仅在于建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于这片艺术区整体开发的方式。

  “由公司建制开发的艺术园区,酒厂艺术区是比较早的。”园区负责人朱超英说。事实上,相比酒厂艺术区于2005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还找不到比它更早的整体建制开发的艺术园区。

  建成于1975年的朝阳区酿酒厂,到了2002年,生产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该厂与北京市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联营协议提前终止。2004年,200多职工只剩下50余人,三个车间的5条生产线也只有两条还在运转。

  就在此时,朱超英团队与酿酒厂进行洽谈、合作,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并对现有建筑环境进行改造,再有选择地引进文化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从而形成了文化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园。

  现在,那两条生产线还在每天运转,生产一种叫做“弘朝”的白酒。不过,用酿酒厂维修工赵师傅的话讲,“生产线不挣钱,要给职工发工资,还是靠厂里出租房子”。由于生产线少,赵师傅的活比原来轻松多了。

  2004年11月底,朱超英到这里考察,第一个感觉是这里距离中央美院很近,望京一带又是自由艺术家比较集中的地方,一定有强大的需求。在当时看,尽管还有很多情况并不明朗,但朱超英还是大胆接手,“一方面国有资产保值升值,把资产盘活了;同时艺术家也有这样的需求;而对我们团队来讲,我们具备开发的资源配置,这是件多赢的事情”。

  酒厂艺术区的开发过程,是由朱超英团队进行整体的规划,再与艺术家进行商谈、交流,并最终确定租赁,这就避免了其他一些艺术区出现的房屋产权不明、多重出租等问题。

  进驻 迅速崛起但并不总是火爆

  对于酒厂艺术区的崛起,曾有媒体在2008年这样报道:“刚开始筹建艺术区的时候,租金每天每平方米只要9毛钱,相对于798的每天每平方米3元钱,价格很具诱惑力,所以仅仅几个月,所有厂房出租一空。现在据介绍,这里平均租金约为1-2元/平方米不等,每年租金收入在600万元以上。”

  以著名画家徐冰为代表的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北师大、北电、人大、北服等高校的艺术家纷纷进驻酒厂;号称“世界最大收藏家”的韩国阿拉里奥(ARARIO)画廊也选择了园区内最大的一座建筑。

  在酒厂品牌逐渐建立的同时,在酒厂租房子却是越来越难了。这一点,“四分律”工作室总监张琳深有体会:“为这一间屋子,我整整等了一年。”

  张琳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坐在工作室主体办公室旁边的一间会议室里。“四分律”在一个单独的院子里,门口的矮墙上挂着工作室的招牌,不怎么显眼。不过,要是在多媒体艺术领域,说起“四分律”,行内专业人士都是十分尊敬。

  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张琳与先生丰江舟(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创办的“四分律”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就选址酒厂。在张琳看来,多媒体表演与公众和社会资源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天,张琳一大早开车到工作室上班,晚上,可以任意加班到深夜。而且,酒厂的设计工作室众多,规模较大的“立方网”有上百号人马,整个园区有很好的氛围。在这里,还能常常遇到美院的老师们。

  创办之初,“四分律”只租下来这个独院中最大的一间屋子,屋子完全打通,创作、开会、午餐都在这一空间解决,靠墙摆放着沙发,员工加班的时候可以休息。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艺术机构的独具风格,而且也“因为当时完全没地儿”。张琳回忆,旁边的房子是一个地毯厂的仓库,为了能够租下整个院子,张琳等待了一年。未来,张琳打算扎根酒厂,“酒厂在我们在”。

  像张琳这样租房子的艺术创作者,在酒厂门外还有不少在排队。不过,酒厂并不总是这么火爆,2008到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当代艺术遭遇寒冬,当时偏重当代艺术的酒厂艺术园区也未能幸免。

  那时,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园区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开始注重引进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机构,立方网、四分律等都是在那个时候进驻酒厂的。朱超英认为,作为行业领军机构的立方网以及大学生艺术网、四分律等,都是很有前途、很有学术价值的机构,符合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今后园区的发展,也会在注重引进和提高工作室、艺术家品质的同时,深度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和发展。

  ■ 艺术区溯源

  酒厂·ART国际艺术园坐落于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西临亚运村,占地70余亩,用于展览、展示和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工作室面积近3万平方米,聚集了数十家中外艺术机构和百余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

  酒厂·ART国际艺术园是在有37年历史的朝阳区酿酒厂的原址上,重新规划改造而成,西经亚运村直达奥运主场,成为2008年奥运会展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窗口。

  该艺术区自筹建以来,先后有国际著名画廊“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表画廊”、“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香港奥沙艺术空间”、“旧雨今来轩”等,还有“立方网”、“四分律”、“飘飘人”、“大学生艺术网”等著名设计机构进驻,园中还云集了中央美院的学者教授及一批海归画家、学者,构成了园内多元文化艺术结构和艺术门类的不同碰撞。

  ■ 入驻者

  这里是学院派画家最集中的地方

  ●吴强,清华美院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美院客座教授

  酒厂艺术区应该是北京学院派画家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在门头沟西山林场也有一批来自高校的画家。

  我曾经带着台湾收藏家去过宋庄,看了10多家。令人遗憾的是,那里的一些人还存在物质生活问题。酒厂的画家,“贫困艺术家”少,作品比较好卖。酒厂的名气没那么大,因为这里规模小、人少。老师们喜欢到这里来开工作室,也是因为老师一般都比较低调、不爱张罗。

  北京现在有不少艺术区,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北京的艺术市场,都愿意在北京发展。在国际上来讲,文化艺术中心的影响力,是有国家形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少人还只是看到经济效益。

  目前,世界文化中心有向东方移动的趋势,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比如,相关部门还没有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也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和影响力。

  ■ 开发者

  关注驻园优秀项目的孵化和投资

  ●朱超英,酒厂艺术园区负责人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团队的学术和文化定位,因为这都要与园区的整体定位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也吸取了其他园区的教训,希望艺术家稳稳当当地做自己的品牌。尽管这几年来艺术家和机构都有变化,但基本还是沿用了原来稳妥的发展路线,进行的是小幅度调整。

  我们注重品牌培养,因为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园区开发和后期物业管理,未来更多的是提升园区质量,竭力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和完善配套,参与引入企业和机构的品牌运作当中,所以我们对入园机构会有要求,有选择地引入。

  第一,我们不是平台出租,而是平台运作和推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机构建立深层次合作,与艺术家保持深层次了解。我们需要尽量站在艺术家和机构的角度上想,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强什么。不敢说都能得到认可,但这里面要寻找一种平衡点,让大家都平衡都舒服。

  文化产品是具有很高智商的产品,是与智慧碰撞的结晶。如果仅仅是低端的物业管理,就会与艺术家和机构脱节,对园区稳定发展会有很大困难。如果只是收取租金,不提高服务质量,长远看会有问题。从前年开始,开发团队就开始关注对驻园优秀项目的孵化、投资以及自身文化产品的开发。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荟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