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硕士学位的农夫
赖青松的家,在台湾宜南县冬山乡的稻田中。40刚出头的他在台湾有着“硕士农夫”的称号,他专业是环境学,在日本拿了硕士学位回台后,长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2004年赖青松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宜南,租下了一片田地,开始了真正的农夫生活。
赖青松租种的80多亩田地都种了水稻,采用有机栽培的方式,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稻米不在市场上销售,全部配送给400多个支持他种地的家庭。赖青松说,这些家庭就是他的“谷东”,这片田是这些“谷东”家庭委托他种的。不少家庭会在农忙期间,带着孩子来看他们的农地生长情形,甚至下田享受农耕的乐趣。
在赖青松建立的委托耕作模式中,他的职务是“田间管理员”,这是一种领取薪酬的职务行为。而农作物的收成情况,是“谷东”们共同的风险。赖青松创造的这一全新的模式,颠覆了传统上消费者和农户间的关系。
农场与反思
台湾台东地区都兰乡,孟磊江慧仪夫妇正在将自己的蓝图,一点点地在一块15亩左右的土地上实现。
孟磊是美国人,到台湾快20年,与妻子结婚已有13年。这两位地道的喝洋墨水成长起来的城市人,对土地的了解远超过一般的农民。在这个实验性的小农场中,规划有田地、菜园、鱼池、鸡鸭舍,甚至标注好每一棵果树的位置。他们希望建成一个最大限度实现自给自足的循环体系。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农村生活,而这些人往往没有任何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他们的农场是开放的,常常有人来到他们的农场取经,学习雨水收集、防病虫害等知识。他们的农场似乎有着永远干不完的活,来参访的人总是边干活边提 问,直到开饭时间,回住处享用由女主人制作的可口饭菜,他们称这种形式为“以工换食”。
在台湾,城里人到乡下去种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有的是度假,种地只是为了休闲。有的却是扎根土地,这些重返土地的年轻人往往会将先进的理念带到农村。
根据相关机构调查,在台湾的城市中,有愿望过小农生活的人占人口的30%。长期研究台湾社会问题的专家苏诗伟认为,向往农村生活的人一般有几个原因:城市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人们开始对现代工业化浪潮导致的环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产生反思,并开始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产生向往。
新农民的未来
2006年台湾“农委会”专门推出漂鸟计划,该计划为推动农业转型,号召18到35岁的年轻人投入农业。整个计划内容分为漂鸟体验、漂鸟筑巢和漂鸟圆梦三个阶段。先让年轻人参加三天两夜漂鸟营队,有兴趣从农者可以再参加第二步的计划,从认识初步的农业经营技术到最后第三阶段为期几个月的实习和训练,这其中“农委会”提供租地、贷款、技训等支持,鼓励青年成为台湾新农民。
如今有数千台湾城市青年参与到这个计划中,他们8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对此台湾媒体评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农业尖兵也预示着台湾农村的未来”。
在台湾参观学习过的涂斌先生很有感触:“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城市人下乡务农,是实实在在地做新式农民”。他认为,大陆正在兴起的城郊种地模式,参与的人保留着城里的生活,但这种仅仅是郊游而已。在大陆真正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走的也是规模化、企业化的模式,很少采取家庭小农和高新理念结合的方式。涂斌说,“虽然大陆与台湾城市人下乡的目的和方式很不一样,但是今天台湾正在探索的方式,或许能为今后大陆提供借鉴。”
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